陪伴,教养

2024-09-19  本文已影响0人  言ru玉

所有的婴儿出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人会说话、数数、读书或写字,但这些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却是不平等的。

差异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父母是尽力培养他们,还是仅仅看着他们长大而已。”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没有比父母的言传身教再好的教育方法了。

01

3岁立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心理学家哈洛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

把刚出生的小猴子从母亲身边带离,在之后的165天中同另两个“母亲”在一起——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和什么都没有的“绒布妈妈”。

初始阶段,小猴子经常围着“铁丝妈妈”,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

除了感到饥饿的时候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小猴子都是与“绒布妈妈”待在一起。

在碰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大蜘蛛时,更是会立即跑到“绒布妈妈”身边,紧紧地抱住它,汲取安全感。

这一实验表明,幼小的动物除了需要物质上的满足之外,同样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父母的陪伴胜过一切物质需求。

主持人杨澜就曾在一个论坛上,讲过自己与孩子的故事。

儿子出生后,她一直全心全意的陪着他。

直到有一次,因为工作的原因,她整整出差了一个星期。

回到家的那天,儿子把脸背对着她,一直不说话,过了好久,才委屈的哭出声来。

那个时候她才发现,自己的离开可能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她下定决心放下工作陪伴孩子,也正是这之后的陪伴,重塑了孩子心底最重要的安全感,

杨澜感概道:

“如果不抓住机会给予孩子好的陪伴,很多缺失,是一辈子都难以弥补的。”

对父母来说,外出打工可能是迫于生计的必然选择。

但对孩子来说,感受到的可能只有被抛弃的痛苦和无助,尤其是年龄尚小的孩子。

正如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强调的:

“孩子3岁前,能否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影响到他们大半生与父母间的相处模式。”

这一阶段,是构建孩子安全感、幸福感最重要的阶段。

缺少陪伴的孩子,性格上会变得孤僻、冷漠,感受不到被爱,自然学不会如何爱人。

而在父母陪伴中长大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与支持,更愿意探索世界、与人交流,成长的自信、开朗。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父母一定要意识到,在孩子3岁以前,亲密的陪伴是最为重要的。

1. 经常和孩子进行身体接触。

例如拥抱、牵手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度,感受肢体接触中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

2. 多与孩子互动,增进情感教育。

与孩子待在一起时,放下手机,专心互动,时刻注意孩子的情绪,事事有回应。

3. 经常陪伴孩子,避免长期分离。

“分离焦虑”对孩子的成长有明显的消极作用,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多陪陪孩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