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5

2018-02-15  本文已影响0人  沁泽泪
浸泡在青春中的温婉与悲怆

                    ——评电影《芳华》

        芳华已逝,回忆灼心。青春中的美好与遗憾萦绕于人们心头,在不知不觉间生根发芽,再回首,已是不复的时光,直教人热泪盈眶。而导演冯小刚凭借电影《芳华》,将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青春的少年,经历成长中的爱情萌芽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搬上银幕,在缅怀青春的同时,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堆砌交织出芳华中的温婉与悲怆。

        马塞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说过:“所有对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实验都证明,我们更多的是感受色彩的价值,而不是色彩本身。”影片中色彩的运用也绝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还原,更多的则是向观众传达导演的主观意想。《芳华》中的红色即是青春温婉激情的象征,又是芳华之时时代更迭为其划上的疤痕。影片伊始,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面涂满红色的墙壁,大街上鲜红的旗帜,无不在洋溢着青春的朝气。那个时代,收音机还是个新鲜玩意儿,人们的衣着也过于保守,陈灿拿着邓丽君的磁带在女生宿舍偷听的时候,用一块红色的纱布蒙在灯上。红色在灯光的映衬下渲染出一片美好,年少时对新事物的好奇与热情全都浓缩于红色之中,导演用鲜艳的红色将青春的模样描摹,用红色将青春的激情渲染,泼墨似得色彩运用为电影穿上青春的衣装,红色芳华,只因年少。何小萍被下放到前线做队医,白色的工作服被暗红色的鲜血浸满。血红的颜色渗透出时代的冰冷、青春的悲怆。在时代无情的碾压下美好的芳华被镀上一层忧伤。刺眼的猩红是导演赋予时代的凛冽,芳华之年,一抹猩红,浸染青春,悲情无限。本身平平无奇的红色被导演玩弄于鼓掌之中,在冯导主管意想的左右之下红色显现出别样的风味,青春温婉与悲怆的对比由红色诠释而出。

          电影是一幅优美的画卷,镜头则是导演落在这幅画卷上的每一笔,苍劲有力,游龙一般穿梭于白纸之上,凡落笔之处,必有情有义。导演对于镜头的细腻把控,于《芳华》中镌刻青春的温婉与悲怆。影片中,镜头穿梭在舞蹈演员周围,越过乐团,流连于排练大厅的镜子、窗台,直至指挥的视角。两处舞蹈长镜头的使用满载对旧日时光的缅怀,梦幻的光线在画面里肆意挥洒,舒缓移动的镜头带给观众穿越时光的温婉。青春的萌动透过镜头的内部组织与运动流转出晨露般的珍贵。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从打响至结束,文工团最后的演出在一个平行蒙太奇上尽显青春的悲怆。舞台上人们妙曼的舞姿,台下被时代折磨至疯的何小萍悄然无声的走出大堂,在昏暗的夜里独舞。台上的兴高采烈与何小萍的寂寥形成对比,笼罩于黑暗中的不仅仅是何小萍本身,更是将近覆灭的青春。一曲《沂蒙颂》是青春的挽歌,一支月下独舞,是芳华受创的寂寥。离别是一种青春但并不可怕,被集体抛弃是一种青春却令人发指。平行剪辑对比出两种青春,时代烧灼下的芳华渐露疲态。镜头对比将导演对青春温婉的怀念与悲怆的愤慨喷薄而出。

          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是青春温婉与悲怆的揭示,也是导演对于时代无情的控诉。高尔基说过:“思想和印象必须化为形象。”如果要想让人真正体会一部电影的思想内涵,影片中的人物会让观众懂得一些东西。《芳华》中的“活雷锋”刘峰,他的热情与无私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青春被无数的光环围绕,作为时代的标榜,内心的自豪感促使他迸发出旺盛的活力。刘峰的青春足够热血澎湃,足够光彩照人,然而在他表露内心情愫的时候,却遭到集体的一直误解,紧接着便是对“雷锋”的无情摧毁,以至于被下放到战场,在战火纷飞中断了胳膊。此前的青春固然美好,但时代狠心的在其之上划了一刀。导演通过人物命运的转变演奏出一曲花样年华中的悲情,本该光彩夺目的少年却因时代的更迭坠入深渊,其中饱含的是导演对于时代无情的控诉,被时代剥夺的美好成为镌刻在生命里的遗憾。

          从指缝间溜走的芳华成为所有人的遗憾,但青春中的温婉与悲怆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有些人选择封尘于心,有些人选择记录在纸,而冯导选择化梦为影,《芳华》是冯导为青春奏响的乐章,是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