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165|一项很过分的房产交易
【原著跟读,公Z号《私想活动》修订】【450万权重白金会员+20年传统媒体写手,欢迎点击加入本人旗下简书会员:风清不扬81】
原来,自从匡超人跟着出门做柴火生意,他三叔就盯上了老匡家的房子。匡太公琢磨过,房子是个固定资产嘛,卖掉以后再租房生活,资产不就盘活了吗,手头还能落下几两银子,儿子回来就能做个生意本钱。
围观群众也帮着出主意:你这房子跟他房子紧挨着,他肯定想买着方便自己,那你就把价钱抬高一点。谁知越是有钱人越是吝啬,三叔那边不仅不想多出钱,反而还了一个更低的价,分明是看着匡太公家太穷、等着卖房子生活。
匡太公气不过,坚决不肯卖给三叔。结果三叔那边故意使坏,串通“上手业主”也就是卖这房子给匡太公的老房东出面,说是要拿原价赎回房子。那老房东恰好是匡太公的叔辈,长辈反悔,匡太公还能怎么着?老房东说:这是家传产业,卖也卖不断的。
这真的是欺负人,一点契约精神都没有。匡太公只好退了一步,说:“就算卖不断,我这些年修理维护也花了不少钱,那得给我吧?”结果老房东不肯给,一文钱都不给,只肯原价赎回,真的是相当欺负人。
难怪现在说要依法治国呢——你看以前这种情况,上哪儿评理去?记得么,当初严监生去世,他哥严贡生欺负他姨太太,县长也只批了个让族亲处理。现在轮到匡太公,也是进了家族祠堂评理。所以我们讲古代中国是“家天下”,笔者觉得不仅因为宋朝姓赵、明朝姓朱,而且因为“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社会治理几乎都以家族治理为主。
但是很可惜,家族会议并无公平可言,祠堂里争论了几句,对方竟打了匡太公。族里其他人呢?都收了三叔的钱,都帮着对方说话,反而埋怨匡太公不看祖宗的面子。匡超人还有一个哥哥在家,也参加了家族会议。但是按照匡太公的说法,匡老大只说了几句“道三不着两”的话,意思是说话不着边际、不懂事理。通俗讲就是一个字,蠢。
家族会议没开出理想的结果,匡太公回家就病倒了。这时回想做这位做娘的,刚跟小儿子见面时还说丈夫是因为半夜听她做了什么梦、后来病倒了,总之就是报喜不报忧、大事说小的意思,确实像个做娘的。
匡太公病倒以后,少了一个劳动力,家里钱就不够花了。匡老大又是个蠢人,听了别人忽悠,按照原价自作主张卖了房子,还给对方写了“吐退”——就是吐退契,指退还财物的字据。对方立即把银子给了,那钱本来就没多少,匡老大也就花了。
结果还是没钱花,怎么办呢?匡老大就跟媳妇商量,跟父母分开吃饭。好家伙,这老大哥当得可以!显然作者这么写,是为了反衬匡超人当时很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