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长期愿景比短期目标更重要
by 改变自己@杨硕
Doug Engelbart 在1950年12月求婚成功之后意识到,他除了“稳定工作,结婚并从此过上幸福生活”之外的目标。在之后持续的几个月里,他推断出这样的想法:
- 他想将事业专注在让世界变得更好(当时这句话还不像现在这么流行)
- 任何让世界变得更好的都是集体合作的结果
- 利用人类集体结合起来的智慧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问题的关键
- 如果能够大幅度的提高人类集体的智慧,就可以推进每一个重要问题的解决。
- 计算机可能作为大幅度的提高人类这一能力的工具
1945年,Engelbart读了Vannevar Bush的文章“As We May Think”,受其影响,他希望自己致力于“(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 提高人类智慧”的研究。从那之后,他的一生都在追随着这个目标和梦想。在1968年,Engelbart做了一个演示 Demo, 被后人称作 “Mother of All Demo”,其中他在还没有个人电脑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展示了计算机的图形界面、语音和视频通话、互联网、多人协同工作等等很多现在看起来还深受启发的东西,即使现在的技术,也没有完全达到他的愿景。
现在已是2015年的开端,以前每年到头都会想去做个总结和下一年的计划。比如以前是完成考试、出国读书、毕业找工作、换工作、结婚,最后 “living happily ever after”。
一年接一年事情总是很多,但正如Englebart一样,感觉还是缺少一个清晰目标,以前认为目标就是做一个更好的设计师,但是这是个目标但是不够具体。
这里具体并不是说具体到什么一定要去某个公司或者做到什么级别,而是有一个具体的令自己信服的一套对未来的认知理论。就像Engelbart在60多年前对电脑的认知一样,他的愿景是很长远的,远超越于他所在的时代,以至于当时大多数人都不理解,以至于他可以将其作为一生的追求。
所以在2014一年里,我试着探索自己的认知,将视野放长远,目标不再以一年的单位来衡量,而是以5年10年甚至50年。应该做一个未来许多年都会适用的目标,我相信长期愿景比短期目标更重要(Long term vis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hort term goal)。
“It is all about long term.”
也许你会说,为什么想这么远,现在不都说“活在当下,过好当下,想那么远有什么用?”或者 “如今都讲究Agile或者Lean,计划那么远,也不一定会实现”。我是同意这些观点的,可是这和拥有长远的的目标没有冲突,其实既可以既活在当下又目标长远。
好的目标就是是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然后为这个未来而努力。如何认知未来就成了主要的问题了,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求索的过程,也就是要有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心态,你不能从一个大众媒体或者科技博客里学的到,从媒体上了解的最多是别人的观点,而那些观点在专业性上往往是误导甚至错误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这点显而易见,了解了专业知识也就不会被其他噪音所误导,其次就是了解历史。有句话
“Who knows only his own generation remains always a child.”
(“只了解他自己那一代的人永远是个小孩”。)
其实历史可以交给我们很多东西,普遍教育环境让学生觉得历史是无聊的厌倦的,尤其是中国教育体质下,一些历史内容是明显错误,由此导致学生很厌恶历史。但很多爱学习的人,离开学校后才发现没有了那些死板课程的安排和考试压力,历史原来那么有趣。
今年看了两本有关于技术历史的书,一个是Steven Johnson写的“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另一个是 写乔布斯传的Water Issacson 写的“The innovators”两本书结合起来非常有趣。
前一个从科技的各个方面,生物,物理,化学到计算机等阐述了好的想法从何而来,其中很重要的两个词就是“slow hunch”和”serendipity”。
“slow hunch”就是“预感”或者“感觉”。这个东西是当你长时间沉浸在一个问题中的时候,你脑子中潜移默化存在的想法。那些突破性的想法几乎从不来自于瞬间的灵感,大多数重要的想法要花很长时间来进化,它们有很长时间按隐匿在一个角落里。“slow hunch”本身说不清道不明,往往只是因为长期思考一个问题而来的感觉,所以很多经验丰富的专家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常常将灵感归因于“感觉”。
但感觉是可以通过长时间思考和浸泡得来的。将“感觉”转化成实在的“想法”需要一个和其他想法碰撞,而这个想法互相碰撞被称作 “Serendipity”,这个词很难翻译,可以当做是 “意外的惊喜”,也就是你脑子里的 “感觉” 和一个新发现进行碰撞,产生了新的想法。比如门捷列夫在梦中发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还有化学家凯库勒在做梦的时候梦到一个蛇咬自己的尾巴时顿悟的发现了苯环的结构。这些发现都是属于”Serendipity”,它只会发生给脑子里已经有“slow hunch”的人,没有它,再多的碰撞也无用。所以“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或者如Steven在上面的视频中最后所说的:
“The chance favors the connected mind.”
“The Innovators” 里非常好的讲了计算机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包括Vannevar Bush, Alan Turing (图灵), Claude Shannon(信息论的创始人), Gordon Moore(提出摩尔定律的人-和Noyce开创了Intel),J.C.R. Licklider(互联网概念的创始人之一), Doug Engelbart, Steward Brand(全球概览的创始人), Alan Kay(图形界面和面向对象编程的发明者), Bill Gates 和 Paul Allen,Steve Jobs 和Steve Wozniak, Tim Berners-Lee, Marc Andreessen等等。
这些人与很多创新者的合作促进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最后已经很难说清楚某个东西是谁发明的,你说不出来个人电脑是谁发明的,你也说不出来互联网是谁发明的,为之做出贡献的人太多了。好的创新往往都是一个推动另一个、互相影响的结果。而这些创新者有个共同点就是对未来有着的清晰的认知,并推进了这个未来的产生。
一个很有意思的关于Alan Kay的故事,当时Alan Kay在Xerox(施乐公司)的PARC研究所工作,Xerox是做打印机的,他的公司总部管理层总是担心个人电脑的出现会影响他们的利益。管理层的人总是问在研究计算机创新的Alan Kay “未来到底会是什么样?未来哪些趋势可能对公司利益有影响?”,Alan Kay的给了很有趣的回复,从他嘴里直接说出来的想法常常像是专门为维基名言所设计的, 乔布斯后来多次引用这句名言。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是创造未来。)
对未来的预测其实就是“Vision-愿景”,愿景是可以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历史不断的完善和清晰化。说了这么多,你愿景到底是什么,我想自己还在培养之中,属于Slow hunch阶段,并不是很清晰,但是可以讲一个大概:
-
第一,未来是技术会不断加速发展,摩尔定律还会持续很久,计算能力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低,体积也会越来越小。技术发展会很快,但是人类弄清楚技术能够带来什么的速度不会那么快,也就是人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Steven Johnson 提到一个新的技术大概要话10年时间才能得到普及。因此可以肯定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明白现在技术能带来什么样的创新。
-
第二,未来计算机不单单是以现在电脑的形式放在我们的座子上,或者手机的形式装在我们兜里。计算机和人类生活更加融合,会出现在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里,随身穿戴等。也就是现在的热炒的概念可穿戴设备或智能家居,这些都是必然的趋势。以上事情都是大多数人会同意的观点,而更重要的是如Peter Thiel 所说的的 “What important truth do very few people agree with you on?” 有哪些对的东西是很少有人同意你的?下面几个可能是这一类的观点。
-
第三,很多产业或者服务都会被分拆“Unbundle”。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就是一个unbundle 的过程,个人的能力从宗教,君主,国家中分拆开来。从产业来看,一个公司的职责做的越来越专,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会得到更好地发展,个人创业也会越来越普遍和简单。很多人认为未来大的公司会越来越大,因为他们又足够的资源,小的公司很难发展起来。但从分拆的趋势来看,这一点是不对的。
-
第四,比特币所带来的区块链技术会将很多繁杂的人类工作简单化,比如金融,会计,银行等,减少了人们之间沟通和信任的成本,这会促进全世界的互联网的沟通,形成整整的全球经济。这是必然的趋势,比特币的技术突破和网络效应也会让其发展的更好。之后工程师和创业者会做出越来越简单的比特币应用,帮助其普及安全和稳定。更多请看我之前关于比特币的slides。
-
第五,人类对信息的认知和接受需要有大幅度的提高,人需要更好地对庞杂的信息的进行分类和筛选,提高“slow hunch”和”Serendipity”的可能性,去做好准备让重要的想法进化,创造奇遇。我们需要一个真实有效的社区,链接所有人,每个人对自己所说的话都有所有权。非常喜欢“全球概览”的创始人Steward Brand在做Well社区的时候的开篇词:“You own your own word”。 你对你的话有所有权,好的东西能够得到广泛接受。个人的声音应该越来越被他人听到,以前我们听到的更多是媒体的声音,而媒体所做的事情大多数都是在转述 — 比如转述一个政治命令或者转述一个专家观点、或者转述一个事件当事人经历。但是媒体的功能会变得越来越个人化,真正的专家可以自己发声,现场当事人可以自己阐述经历。互联网真正让个人的声音被听到的时代还没有到来,移动设备上信息的流动还需要更大的自由化,人们也要有一个更加自然,灵活的信息发现机制。
-
第六,人工智能不会在人机融合之前发生,相对于Marvin Minskey主张的AI,我更相信JCR Licklider的人机融合和Doug Engelbart的利用电脑增强人类智慧,AI的强调的是计算机替代人,人还是以前的人,但计算机变得越来越聪明,如果你仔细想这并个不合理,计算机不应该替代人们思考和行动,而应该是最大化的帮助人们思考过滤和分析,弥补人本身的不足,帮助人们开发更多地潜能。人们需要让计算机提高人类的智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计算机作为一个媒体成为人的延伸。所以全自动驾驶这个技术并不会很快出现,但是计算机传感器辅助驾驶会让驾驶一步步趋近于自动化,比如特斯拉新展示的自动领航,自动调整车速都是朝向全自动化的逐步进步,但是并不是完全替代人驾驶,而是让人们驾驶时候更轻松。
最后希望随着学习和探索,这个愿景能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接近。
文章版权信息
- 原文作者:杨硕
- 原文地址:http://mp.weixin.qq.com/
- 本文关键词:目标管理,愿景,目标,未来,认知,创造
-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自己的CEO团队转发,所有版权归属原作者。
推荐阅读 ====== 请点击蓝色文字
熊谷正寿《记事本圆梦计划》读书笔记 战隼大神一次性把《记事本圆梦计划》章节里的精华全部挑给你看!
如何成功地执行年计划? 2015年第一周计划执行情况如何?有没有信心给自己一个不一样的新年?一起来看看如何让年计划执行成功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