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灵

有些想法,虽然“错了”但“有用”

2021-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酷威文化

火爆全球的“恶作剧博物馆”网站创始人

科普五大科学猜想

再现从假设到真相的历程


《万物皆假设》“脑洞科普”专家埃里克斯·伯依斯代表作 本书汇集5大科学主题,25个奇妙设想,涵盖了十几个学科,带领读者探索宇宙ZUI初的时刻、生命的起源、人类_腾讯视频

有些想法,虽然“错了”但“有用”

文 | 新月

是疯子,还是先驱?

一名真正的科学叛逆者,其实是把自己看作科学正义的守护者,在对抗日渐抬头的趋同思维。

——《万物皆假设》

如果说太阳系可能有两个太阳,你会怎么想?

可能大部分人会下意识想:这是开玩笑吧,要么就是在讲什么童话故事。毕竟就连认为自己对天文学一无所知的人也至少确信一个事实:我们的太阳系只有一个太阳。抬头望向天空,它就在那里,发出耀眼的光辉。像卢克·天行者的故乡星球塔图因那样有两个太阳的事儿,只会出现在科幻电影中。

什么?这不是玩笑?也不是讲故事?

那说这种话的人一定是疯了!

可就在五百多年前,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认为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而非太阳绕着地球转时,人们也认为他疯了。更有甚者,“日心说”的坚定支持者布鲁诺,还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

当然,之后科学家的命运没有布鲁诺这么悲壮了,但被质疑成疯子、伪科学骗子,被攻击、被忽视也是常有的事儿。

真相,有时真的不是看上去,听上去,甚至你学到的那么简单。以前,还可以说这是开放的科学精神与保守宗教思想两个圈子之间的战争,现在,早已成了新旧科学的新陈代谢。

在科学界,因为某个假说变成了“新真相”,从而将一个学科全盘推倒重建的事儿,已经发生了太多次。只是我们不熟悉、不知道而已。

是胡说,还是假说?

叛逆主义并不等同于无知。一名真正的叛逆者必须更了解他要否定的那些观点。

——《万物皆假设》

翻开《万物皆假设》一书,你就能看到科学界各种“变成真相的假说”和“还没变真相,但是在大讨论中的假说”。

前者包括大陆漂移说、暗物质的存在、走出非洲等……

后者就很有意思了,包括诸如:我们是生活在电脑虚拟世界中的吗?疾病会不会来自外太空?万物都有意识?恐龙有没有可能死于一场核战争?耶稣其实是蘑菇幻影吗?人类是不是在一天一天变笨等……

可以说,这是一本汇总了有史以来最脑洞大开和最著名的反主流理论的科普书,被读者亲切的称为——脑洞科普。且涉及范围极其广泛,你能从中读到宇宙学、地质学、演化生物学、古生物学、人类学、社会科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等十几个学科的发展史,也能了解到当今世界无论是热门的还是冷门的领域中,最具启发性的观点和假说。

该书共分5章25节,每篇文章都各自独立,你想以怎样的顺序阅读都可以,但同时,如果你选择从头到尾依序阅读,各个主题会以大致的逻辑顺序展开。会先从最宽广的视角开始,探讨整个宇宙的话题,随后不断拉近视野,来到太阳系,接着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人类的演化,最终探究文明的出现。

抛开假说观点的新奇特不说,其实论证真假的讨论也相当充满智慧。

众所周知“日心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批判为“异端邪说”,一个原因是人们很难感受到自己生活着的大地是一直在运动的。但另一个鲜少被宣传的原因则是:在哥白尼的假设中,地球公转轨道被设定成了“正圆”,这种假设得到的数据与实际观测的数据并不相符,因此说服力较低。

直至开普勒以椭圆轨道取代正圆轨道修正了“日心说”,它才在与“地心说”的竞争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我们回顾科学历史时经常会发现,很多概念一开始被否定,但经过其他科学家的努力,甚至是几代人的修正,最终这些概念才作为正确(或者至少是可能正确)的理论而被科学界及大众接受。

所以,至少从中我们应该吸取三点经验,一是要敢于质疑“真理”。二是作为新概念的提出者,不要急着放弃,而是要不断寻找证据去证明自己。三是作为听者,不要急着否定结论,多看看证据。其实这就是所谓——科学的态度。

是想有用的,还是想就有用?

有些想法有可能是“错而有用”的。

——《万物皆假设》

《万物皆假设》的作者埃里克斯·伯依斯,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科学史硕士,也是著名的科普红人。有千万用户关注着他创立的网站“恶作剧博物馆”,美国IT杂志《个人电脑》还将该网站评为“世界上100个你不能错过的网站”之一。

所以,旺盛的好奇心、包容的态度加之搞怪的性格,注定了这本书的“不正经”基调。

但作为一名严谨的科普作家,作者有两点非常优秀。

第一:书中并没有用“尼斯湖水怪”这样的奇闻异事来充当科学假说博眼球。

第二:作者不设立场,在描写辩论时完全做到了不偏不倚,事无巨细、全面呈现。至于要相信哪一方,就看你自己的了!

拿《人类在变笨?》一篇为例,压缩之后大概是这样的:

【正方】古人类学家A发现:我们的大脑体积跟两万年前的克罗马农人相比,居然缩小了10%,相当于一个网球大小。这说明我们可能在不断变笨。

【反方】解剖学家B反驳:天才大脑不一定比笨蛋大脑大——爱因斯坦就是平均大小。生物聪不聪明是要看脑容量与身体质量的比值的。一个大脑袋的小型生物比一个大脑袋的大型生物要聪明。我们可以把头颅缩小了,归咎为我们整个体型都缩小了。而不是我们变笨了。

【正方】古人类学家A继续举证:不幸的是,看脑容量与身体质量的比值,也是克罗马农人的大脑比我们大。

【正方】认知科学家C参战:有道理。石器时代人类祖先想要生存就需要很高的智力。掌握广泛的技能,如怎样持续找到并识别可食用的植物,躲避掠食动物及狩猎。犯错就会死,笨蛋可活不下来。之后,农业开始蓬勃发展。食物来源可靠且充足了,让不那么聪明的人也活了下来,基因得以传递,导致我们开始变笨。

【正方】遗传学专家D补充:对对对,智力遗传相关的基因在两千到五千个之间,占整个基因组的10%。这个绝对数量带来一个问题,会有更大概率积累有害突变。使智力变脆弱。与石器时代末期一名狩猎采集者相比,我们在智力相关基因方面都有二到六个有害的突变,这些突变还会继续积累,因此我们的后代大概会比我们更笨。

围观群众:等一下!等一下!看看过去一百年里人类的所有惊人之举吧。登上月球,解开基因密码,制造出电脑。不是证明我们变得更聪明了吗?!

【正方】看热闹的人文学专家E向围观群众解释:这被称为“集体学习理论”。当一个人学到某些东西,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益。作为个体,我们可能聪明也可能笨,但作为集体,我们非常聪明。语言、书写、印刷、学校、尤其电脑出现后,集体学习变得更容易了。

【反方】灵长类动物学家F反驳A:被驯化的动物品种总是比野生品种大脑更小。例如:狗比狼的大脑小。同理,随着人口增加,和睦相处变得更重要。人类驯化了自身,所以大脑变小,不意味着变笨。

【反方】遗传学专家D的同事G:不支持D的观点。高智力与低死亡风险相关,因此更聪明的个体会更成功的留下后代。所以我们不会变笨。

【反方】医学界:听我说!大脑大小还有一个限制条件,就是取决于女性骨盆的大小。头非常大的婴儿往往无法顺利通过骨盆。过去这意味着这些婴儿更容易夭折,但现在危险已解除。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人类头颅平均大小有了明显回升。

科学界暂时不吵吵了,大家认为:目前还不确定人类是否在变笨。我们找找新证据再约!散了吧!

围观群众好慌:人类以后不会像影视作品里的外星生物那样,都变成大脑袋吧?好丑啊我不要……

综上所述,可以说《万物皆假设》一书是对“正经、正确、正统”的一种轻松的辩证讨论。是对那些放下了功利心,抛开结果,纯粹享受发现、搜集、思考、讨论、直至达成共识这一过程的科学怪咖们的欣赏。

对于科学来说,其实“思考、思辩”才是更重要的。不能全盘接受,不再遐想。那样只会让科学停滞不前。

哪怕主题是错的,无用的,但却会在讨论过程中生出新的思想火花,甚至由错变对,由无用变有用。这就是科学假说与胡说八道的本质区别了。

推/荐/阅/读

《万物皆假设》

作者:[英]埃里克斯·伯依斯

译者:马盈佳

编辑推荐

★汇集奇葩脑洞,从热门科普网站创始人到科普畅销作家。

作者埃里克斯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纽约时报》公认的“脑洞科普”专家。他于1997年创立了“恶作剧博物馆”网站,以新颖有趣的科学内容,吸引了上亿用户。到目前为止,该网站每月的平均点击量均超过100万次。

同时,埃里克斯还是《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畅销书作者,他执笔的科普书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万物皆假设》是埃里克斯的最新力作,一经出版,就在英国亚马逊获得了4.5星的好评,得到《匹兹堡邮报》《出版者周刊》《柯克斯书评》《化学世界》等数十家媒体的一致推荐。

★涵盖五大猜想,再现从假设到真相的历程。

该书用最严谨的科学证据,检验最荒诞的日常脑洞。汇集5大科学主题,25个奇妙设想。包括宇宙假设——我们的宇宙位于黑洞中吗?地球假设——地球在膨胀?生命假设——疾病来自太空?人类假设——我们的祖先是水猿?意识假设——上帝是吃了毒蘑菇后产生的幻觉?等等。遵循“假设——检验”的科学逻辑,融合宇宙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知识、研究数据和“另类科学发展史”,以时间为线索,将科普与幽默巧妙结合,还原看似异想天开的假说最终成真的曲折过程。

★梳理科学逻辑,给“违背常识、异想天开、奇葩另类”正名。

科学发展自有其规律,总是在一次次猜想、验证、颠覆、重塑的过程中取得长足进步。所以,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奇怪想法,都有变为真实未来的可能!《万物皆假设》“挑战主流、颠覆传统”,不预设任何结论地带你回顾那些古怪理论的验证之路。给科学进步的源头“假设”以肯定。给每个“脑洞”以佐证,给每个“胡思乱想”的人以赞许。

让读者在轻松吸取科学知识的同时,养成科学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好奇心与想象力,进而改变看待事物的方式,发现不一样的新世界。


内容简介

你有过这些“脑洞”吗?

人类是电脑虚拟世界中的一串代码;

疾病是外星人投放的生化武器;

耶稣是误食蘑菇产生的幻影;

地球每年都在膨胀;

人类每一天都在变笨……

如果说这些全是真的,你敢相信吗?

一部颠覆传统的万物科普,一部包含了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十几个学科的“脑洞”合集。从宇宙的诞生到生命的形成,从人类的进化到文明的兴起,以反主流的视角重新观察世界,即使荒诞不经的假设,也能被验证成真。

作者简介

埃里克斯·伯依斯(Alex Boese):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科学史硕士。1997年创立了“恶作剧博物馆”网站,全球累计用户过亿。美国IT杂志《个人电脑》将其评为“世界上100个你不能错过的网站”之一。已出版多部作品,内容涉及物理、化学、心理学等领域。

译者简介

马盈佳: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告学专业。曾于某传媒公司从事电视纪录片脚本翻译一职。翻译领域涵盖天文科普、动物与自然、历史人文等。译作有《疯狂的科学实验》等。

精彩点评

对于脑洞科学爱好者来说,如果你想得到科学启迪,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这本书中令人意想不到的假设,会让你从另一个角度感悟科学的奥秘。

——《匹兹堡邮报》

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窥科学的独特窗口,记录了宇宙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假设,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出版者周刊》

这本书实在是太迷人了。作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了长久存在着的、古怪又不可思议的科学假设。一旦沉浸其中,你就会发现新的世界。

——《科克斯书评》

阅读这本书,就像借助哈哈镜审视科学一样。在开怀大笑的同时,促使你更深入地研读某个学科。

——《化学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