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达人联盟

【日更Day2】第一

2019-01-29  本文已影响14人  职心眼儿

文 / 董小琳

今天的主题是“第一”。

说到第一,从小到大,我也没得过几次。倒是经常当个第二、第三的。后来我也反思过,明明自己也挺努力的,为什么总在临阵那一哆嗦上失手?

为了找到答案,我们不妨先来看一段真实的故事。

去年5月,四川航空公司的3U8633航班,飞到成都区域时,驾驶舱右座的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脱落。在32000英尺的高空上,驾驶舱瞬间失压,副驾驶员一度被吸出机外,气温也迅速降到零下40多,大多数仪器都失灵了。

在如此突发、被动的情况下,机长刘传健竟然让飞机平安落地了!

当时发生了什么,估计除了机长,很难有人能说清楚。

太多的专业术语,我们外行很难理解其背后代表的紧迫与艰难。但是,在后来的采访报道中,我注意到了一句话:从无线电录音中听上去,(机长)比较淡定,处理过程镇定果断。

如果说,这条航线刘传建飞过上百次,对各方面都比较熟悉,是成功迫降的原因。那么,飞过上百次,甚至上千次同一航线的老司机,肯定还有。可为什么只有刘机长完成了这次“不可能的任务”呢?

答案就是:心理稳定。

同样的操作方法,同样的驾驶技巧。不同的人使用,却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其中的差异就在于心理素质的稳定与成熟了。

再比如说,4年一届的奥运会,集结了全球的运动高手。可冠军只有一个。我们能说没得冠军的人,都是因为技能不够好吗?未必。

更有可能的是,冠军在心理素质方面,比其他选手要好上很多。

记得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飞鱼”菲尔普斯在比赛中,突然滑落了泳镜。眼前一片模糊的他,并没有慌乱,而是凭借记忆中的动作,镇定地完成了全部赛道,并且获得了冠军。

这份镇静,不仅来源于多年的刻意练习,更体现了他成熟的心理素质。

那怎样才能获得这份稳定的心理呢?

我们不妨就从菲尔普斯的训练中,找一找答案。

他的启蒙教练鲍勃·鲍曼,从小就刻意培养他在每天的入睡前和醒来后,反复想象自己在比赛中的完美表现。还给这个练习取了一个名字,叫:看录像带。每当鲍曼教练说:“准备好录像带”,菲尔普斯就会下意识地像放录像带一样,在自己的大脑里分毫不差地再现动作技巧。

正是这样的训练,让他能在以毫秒为差距的世界级大赛中获得胜利。

怎么样,你学会了吗?

你又打算怎样训练自己的心理素质呢?

欢迎留言。

—END—

不是在读书,就是在码字的小琳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击下方红心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