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饮食法地道,起居法天道,归纳起来就是:生活要顺其自然。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吃什么才最好呢?
《从头到脚说健康》这本书,告诉我们:只有经脉通畅,才补得进去,吃什么都补;补益身体的最好方法就是“好好吃饭”;吃饭之前先了解食物的分类和各自的属性。
一、饮食之道
《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五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饮食之道。
一般来说,食物简单粗略地分为果、 蔬、禽,菜四大类,真正有营养的饮食就是这四者的合理搭配。
1、五谷为养:这就是我们平常的主食,小米,大米,小麦(面),黍(黏米) ,菽(豆类)。这几种主食各又有不同的营养和特性:小米最养人,小麦补心气,夏天可以多吃,大米性偏凉,可以晚上吃,黍耐饿,但不容易消化,豆类可以补精髓,黑豆最养人。
2、五禽为益:五禽说指鸡、鸭,猪,狗和羊。当然,肉食还包括鱼虾蟹这些。孔子曾经说:吃再多的肉,也不能代替和超过主食。
3、五菜为充:意思是蔬菜是一种补益,只能是主食的补充,不能把菜当主食吃。蔬,疏也,顾名思义,可以疏通气机。
4、五果为助 :水果里的汁液是为了滋养里面的核,核是种子。果肉起滋养作用,滋润皮肤但不能减肥。
二、四季之饮食
春天要多吃粮食,因为种子最补益身体。
夏天不应进补,应多吃羹剂,容易消化还不伤脾胃。
秋天要吃酱剂,因为秋天收获过盛,酱剂容易消化。
冬天可以进补,适宜喝酒 ,可以通经脉。
三、三餐之饮食
早晨要吃饱,因为上午阳气足,脾胃最活跃,多吃也不容易发胖。
中午要吃好,所谓吃好就是,要有五谷,五禽,五果 ,五菜,品种越多,营养越齐全。
晚上要吃少,晚上吃多了不容易消化,还影响睡眠。
四、过节之饮食
中国人都喜欢过节,过节意味着欢欢喜喜,合家团聚。
但是你知道吗?“节”在气候上有“节气”,在人体上有“关节”,在人情上有“过节”。
所以,过节时常吃些有意思的东西,比如饺子,元宵等等。
过节时,虽图个欢乐 ,但也不能多吃。
五、五脏之饮食
在日常养生中,我们要明白五脏之喜好,才能真正到达养生的目的。
肾喜咸,咸得水味,其性主降。
肝喜酸味,酸味入肝。如果过食酸味,就会肝气生发而抑制脾。
心喜苦味,苦味入心,过食苦味,就不能滋润皮毛。
肺喜腥味,辛辣入肺,过食腥味会损伤经脉的弹性。
脾喜甘味,甘味如脾,过食甘味,会使人头发脱落。
其实,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千差万别,各有各的口味,各有各的爱好。
但无论如何,从养生的角度看,全国统一膳食标准第一条规定:饮食应当清淡。
现代人过分依赖药物,以为花钱可以买到健康,其实,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运动,才是养生的根本。
民以食为天,就是讲究三餐吃饱,没病少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