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共情叫感同身受
今天在我们的大讲堂上,倾听一位同事自己儿子因为早产不得不呆在医院保温箱的整个状况和自己的心理感受,在他们从医院接回儿子时,儿子并没有哭闹,乖乖地呆在她的怀里,那是他们母子从孩子出生以来的第一次真正的拥抱,同事说儿子很乖地呆在她怀里,在医院里的生长环境让他自己变得很乖,他似乎知道医院里的护士姐姐要做更多的事情,没有太多时间去只照顾他,他已经学会了不哭闹,自己独自处理情绪,自己给自己安全感,一个幼小的孩子66天的医院成长经历,本应在父母眼中需要更多呵护和关爱,他却变得异常乖巧,因为他知道他的哭闹并不能吸引来更多的关注,同事也在这一刻,紧紧拥抱着儿子,一刻也不想松开,此时一个妈妈所有的担心和焦虑得到了一点释放,这对母子在经历了这一切后,在我们的祝福中,未来必将一路平坦,一切好运。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聊聊留守儿童,他们独自在家,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姥姥姥爷所给予他们的爱都是无法替代,看到许多孩子在幼小的年龄要在等待中度过童年,他们曾经在无数个夜里想念着自己的父母,可是他们那么小,他们只能接受,无法改变,在这里,我们并不想过多指责父母们,他们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也受尽了苦难和想念,我在这里想要呼吁的是,为人父母一定要做好陪伴,不要认为让幼小的孩子在家里就是一种放心,这恰恰是一种孩子安全感的缺失,他们需要更多的不是玩具、新衣服,而是父母的爱,希望父母可以陪伴在他们身边,作为父母们,不管在外生活如何艰苦,其实可以带上孩子一起,让他们看到父母的不易,更加努力学习上进,当孩子独自一人在家时,物质上也许不缺失,缺失的是那份永远也填不满的、补不回来的早期的爱。
很多父母过早让孩子进入寄宿制学校,认为那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其实我们在孩子需要陪伴和更多爱的年龄把他们推了出去,此时有点心疼,幼小的孩子在父母的决策面前多么无能为力,父母打着工作忙或是为孩子好的旗帜,替他们做了选择,难道对父母来说,孩子的独立就胜于他们在童年时期爱的缺失吗?希望父母们可以想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
上面的种种情况,有不得已而为之,有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名义而去主动选择,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在孩子幼小的童年让他们感受到爱而非安全感的缺失,又或者是期待父母的归来,但凡有一点可能,我都想呼吁各位,不要让这种主动的亲人离开在当代发生,因为选择权在我们父母手里,我们一定要知道怎么样对孩子是最好的,是爱孩子的表现,是孩子需要的一切,爱孩子,就跟孩子腻在一起,不要让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孩子过早懂事,过早乖巧,过早承担本不应该承担的一切,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