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中国传统文化笔耕不辍

仁与智的三重境界

2016-04-28  本文已影响632人  小炜践行者
仁、义、礼、智、信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讨论“仁”和“智”两个大问题。孔子问道:怎样才是仁,怎样才是智呢?

  子路的意见是: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贡的意见是:智者知人,仁者爱人颜渊的意见是:智者自知,仁者自爱

孔子对三人的意见分别予以肯定,并指出子路所说的是“士”的境界,子贡所说的是“士君子”的境界,颜渊所说的是“明君子”的境界。

  “仁”与“智”,是人的两种最美好的品质。它们是以人的禀赋为基础,经过长期修养所得到的。这两点都非常重要。
   一个人的仁与智,都与其天性禀赋相关。有的人内向,自己内心生活很丰富;有的人外向,善于与人相处;有的人特别积极,善于主动关怀人,这些都是一个人为仁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加以修养,就发展出自爱、使人爱、爱人三种不同的仁者境界。
  “”也是有天生基础的,有的人属于反省型人格,所以长于自知;有的人细致而敏感,所以长于观察人;有的人处理人际关系特别精明,所以长于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现自己。

根据这些基础加以修养发展,就有了自知、知人、使人知己三种智者境界。所以,达到仁与智,都有个性之所近、力之所能的问题,因而可以修养,而不可以强求。

荀子记述上述孔子对子路、子贡、颜渊论仁与智三种意见的评价,是有分高下的。其实,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长处和适面,不同的修养有不同的造诣和建树。因而,三种境界,各有其所长,也各有其所短。

如果从社会关系这个角度讲,最高境界是知人爱人,其次是使人知己爱己,再其次是自知自爱;而如果从人性的内在涵养上讲,最高境界是自知自爱(人与人相处终究是有时限的,但却无时无刻不与自己相处,所以自爱为第一义),其次是使人知使人爱(因为需有内在质量才能使人有所可知有所可爱),再次是知人爱人。

  当然,如果撇开这些实际区分,从抽象的人性人道的角度说,智的最高境界是自知,仁的最高境界是爱人——西哲所谓“认识你自己”和“平等博爱”两大骨干思想即是同样用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