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文化
金陵与石头城的名称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33年,楚国灭了越国,设置金陵邑,并在江边的石头山上筑城。这个金陵邑,是南京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行政建置。南京的别称金陵就由此而来。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国,金陵邑改为秣陵县。到了三国时期,孙权定都秣陵,并改称建业。
定都建业的第二年,孙权在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当时长江就从石头城下流过,因而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军事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
清凉山名字的由来
清凉山主要由下古生界灰岩构成,在大地构造上地处井陉凹陷的西缘,在内外应力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温带喀斯特景观,经亿万年风雨侵蚀,使清凉山既有北方山峰雄伟壮观之势,亦有南方山川秀丽险峻之韵。因山势峻峭,古木苍翠,景色秀丽,山腰间多有天然溶洞,清泉常流,若炎炎夏日置身于此,顿觉清风习习,心旷神怡,实为避暑胜地,故名:“清凉山”。
关于清凉禅寺的故事。
据资料记载,唐代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石头山上就已经有了寺庙;到了南唐时期,先主李昪在此扩建清凉大道场,并请来文益禅师住持。关于文益禅师,宋朝《林间集》和明朝瞿汝稷《指月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文益住持清凉寺时,寺内有个叫泰钦的和尚,其人性情豁达,豪放不羁,且不甘于寺中清规戒律。因此,寺中众僧都瞧不起泰钦,就把一些扫地种菜的粗活派给他干。一次,文益法师坐禅讲经,向下面僧众问道:“谁能把老虎脖子上的铃解下?”众僧面面相觑,无人能答,正好泰钦和尚走过来,应声答曰:“须原将铃系在老虎脖子上的人才能把铃解下。”文益听后,认为泰钦颇能领悟禅宗要义,此后对他器重有加。
六朝文化的驻足处。
唐以后的文人墨客,但凡来到南京,石头城是必去的怀古之地。晚唐诗人温庭筠、张祜,北宋词人陆游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句。到了明朝,清凉山上又添了一道风景——崇正书院。在这里的进修的焦竑后来就中了状元,而且是明代开国以来,南京人里的第一个状元。薛冰说,焦竑的家就住在离清凉山不远的北门桥,至今,那里还有条焦状元巷。
明末清初,画家兼诗人的龚贤又在清凉山建扫叶楼。龚贤被称为“金陵八家”之首,他的到来,为清凉山文化又添一粒筹码。
陆游:同登石头,西望宣化渡及历阳诸山,真形胜之地。若异时定都建康,则石头当仍为关要。或以为今都城徙而南,石头虽守无益,盖未之思也。惟城既南徙,秦淮乃横贯城中,六朝立栅断航之类,缓急不可复施。然大江天险,都城临之,金汤之势,比六朝为胜,岂必以淮为固邪?
温庭筠:
百尺青崖三尺坟,玄言已绝杳难闻。戴颢今日称居士,支遁他年识领军。 暂对山松如结社,偶因麇鹿自成群。故山弟子空回首,葱岭还应见宋云。
清凉山的风景
清凉山的历史遗存有三大优势。首先,具有自然景观的优势:外秦淮河、清凉山、乌龙潭、蛇山、龟山、五台山,山水交融,东吴的石头城、驻马坡,唐代颜真卿的放生池和颜鲁公祠,南唐的石头清凉大道场和保大井(还阳泉),明代的清凉门,悠远绵长,且位置紧凑。
书院文化的遗址。
具有精英文化遗址的优势:清凉山上有明嘉靖年间督学御史耿定向创设的崇正书院,耿的得意门生焦来中了状元,成为名重一时的学者,重建的崇正书院则是建筑大师杨廷宝的杰作;清代“金陵八家”之首龚贤的半亩园和扫叶楼也在清凉山。乾隆年间诗坛祭酒袁枚
水清木华的原指为清凉山
水含清光,树现秀色,水清木华
随园.袁枚.大观园
袁枚(1716一1797),浙江钱塘人,号简斋。自幼才气横溢,乾隆四年进士,入翰林院,后历任溧水、江浦、江宁诸县县令。年纪刚30出头,仕途正如曰中天,他却辞官,在金陵建随园,过起了近似隐居的生活。人们称他为随园先生。
随园遗址在小仓山一带。小仓山是清凉山的东脉,分南北两支。北岭即今上海路、青岛路一线,南岭即今五台山。两岭之间的水道即俗称干河沿。河未干时,与乌龙潭相通。南唐时,清凉寺为南唐君主避暑地。当年,君主即乘船经干河沿到乌龙潭登岸,上清凉山。
随园与红楼梦大观园关系,在研红者中有如下观点:
乾隆年间明义(其叔父是曹家姻亲)说:“其(曹雪芹)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他还在诗中写道“随园旧址即红楼,粉腻脂香梦未休”。
《红楼梦》中有关于护生符的诗,其中有“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句。乾隆三十四年(1769),袁枚好友蒋士诠(苕生)离开金陵。袁枚作诗挽留,其中写道“金陵城,六十里,容不住一个苕生子”。这句式,似《红楼梦》护生符诗句。说明袁枚读过《红楼梦》,而袁枚写这首诗时间,曹雪芹才辞世没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