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知道结局,我们还会不会继续——读毕《天龙八部》三卷记

通读第三卷用了好几天的时间,读完之后又是几天的搁置。我下不了笔。
第二卷里乔峰与阿朱虽未言明,但已互通心意。乔峰虽是钢铁直男一枚,人性中必然也需要爱情,有阿朱这样一位对他死心塌地仰慕有加又古灵精怪心地善良的姑娘相伴左右,任谁也会喜不自胜。然而随着第三卷情节的深入,乔峰仇恨的种子逐渐发芽,报复的怒火逐渐让他失去了理智的判断,我知道,悲剧的结局已经注定。由于我看过电视剧,我知道阿朱的结局是什么,我也知道乔峰变成萧峰的过程就是悲剧的开始,所以我看不下去了。我在萧峰找段正淳报仇之前把书合上了。
我没有勇气再打开它。我把它放在书包里,上班的时候带着,满希望我在百无聊赖时能把它拿出来,看下去,然而直到它被我不小心滴上了水,其中几页起了褶皱,我也没能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我不想要这样的发展,我接受不了。
这种感觉在以前的读书体验中有过,印象比较深刻的第一次是读《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第二部分的题目叫“一碗牛奶中的一滴红血”,从题目到内容,不断地暗示故事必将走向悲剧,同时我也深陷在巨大的痛苦中无法自拔。我想问,为什么作者要这么残忍?为什么不是皆大欢喜的结局?然而后来,我读下去了,尽管男主死了,但是女主知道,总有一次,在她老态龙钟、行将就木的某一天,他会再次出现,给他久别重逢的微笑。
第二次是读《三国演义》,读到吕蒙白衣渡江,关羽就要败走麦城,我读不下去了。义薄云天的关二爷就要被害了,我想告诉他挽救的办法,却无法传达,只能眼睁睁看着从他的死开始,蜀国一蹶不振,走向灭国的终点。历史如此,更是不容辩驳,无可改变,哪怕你再惋惜再泪满襟毫无意义。后来,隔了很久,我看下去了,看到刘备如何地为关羽的死失去理智,看到孔明明知不可为而又六出祁山,看到刘禅乐不思蜀,看到三分天下归晋,看到历史的节点。
这里就有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如果知道结局,我们还要不要继续?这个问题再形而上一点就是,既然我们总会死,究竟为了什么活着,应该怎么活?几千年来,无数哲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不列举,因为如果自己想不通,看了再多大道理也是枉然。
我终究还是把第三卷看完了,看到萧峰为阿朱的死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看到他对阿紫复杂的感情,看到他与完颜阿骨打和耶律洪基命运的相遇与羁绊。还有,最后,另一位主角,虚竹,终于出场了。关于阿紫、游坦之,我还有很多要讲,全书读完自会再写番外。我现在只说,我为什么又读下去了,因为还有好奇心和希望。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里女主知道还会与男主见面,这给了她好好活下去的勇气,也给了读者往下看的动力;《三国演义》我们纵然知道关羽的死已成事实,但我们还想知道后面会如何发展,我们想知道历史的洪流将奔向何处,为什么最终司马氏能夺得天下,那必有过人之处,我们想知道竹林七贤生活的年代是什么样子,又怎样造就了魏晋玄学……
这就是人哪,只要我们不死,我们就总会想,明天会怎么样,我们已经这么惨了,应该触底反弹了吧?哪怕我们最后发现结局依然无法改变,我们也会面带微笑,领悟到,原来这就是我接下来的生活啊。因为我们没有放弃,我们还想看看明天的天气,我们还抱有希望,所以我们活下去。如果我们孤身一人,我们会期待明天遇到一见钟情、两情相悦;如果我们已有伴侣,我们会期待下一顿美食、下一个惊喜;如果我们有了孩子,我们会看着他长大,期待他越来越好,青出于蓝;如果我们终将离去,我们还会想一想未来一百年、几千年后的样子,我们知道总有一个与我们有关的人会亲历那些日子。
我们如果知道结局,为什么还要继续?因为我们不知道在终结之前我们能活成个什么样,我们还会有怎样的际遇。而这些恐怕就是我们抬起头,擦干泪,重新振作的动力。《天龙八部》后面还有两本,我想知道萧峰经历了什么才走到那样的结局,我想知道当我彻底了解了他的经历,我能被触动到何种地步。我还想知道,除了他之外,别人会怎样发现。
众生既然皆苦,那就苦中作乐罢,这不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