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让我们受苦?
老公最近心情不佳,因为合伙人又出现了让他抓狂的状况。这个合伙人脾气很好,但跟好脾气形成对比的,是不够理想的工作能力,以及粗心、拖延等各种毛病。对此我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感受到老公的愤怒,我也觉得这人这么不靠谱,真的很让人难受;但有意思的是,另一方面,我还产生了自我攻击:“还说人家,你不也是一样一样的嘛!天天忘这忘那,做事手忙脚乱,太顾虑他人感受导致总是没有原则性,老好人。”这份自我批评让我觉察到那个不够稳固的自我又溜出来作祟,但我也会有一份淘气的好奇:我们这么相似的两个人,一个是我老公的合伙人,一个是他的伴侣,老天这么安排,有什么用意呢?
肯定是有意义的,就像李雪在《走出剧情》里说,凡是那些让你抓狂的人,都是老天派来修炼你的。我决定带入老公的栗子思考一下。
为什么一个人会为别人粗心、迟到或者不安约定做事等行为感到极度愤怒(哪怕是隐藏起来)呢?表面看是被对方的行为激发,但大脑到底对此进行了怎样的加工,从而让怒火熊熊燃烧起来的呢?
对于一个特别重视“守时守约”的人,按时出现、遵守约定能让他体会到掌控感,而“迟到”“失约”,则意味着事情没有按照既定的安排进行,这无疑会给人带来一种失控感。这种失控感,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会让一个人的自恋受到破坏——你竟然不按照我的意志来?这事竟然不按我的意志来?这个时候我们的自恋就遭到了破坏。如果一个人心智化水平比较高,他能够意识到,这其实是正常的,这个人内心就会平和一点,他体会到的失控感和不舒适感都在一定程度内。但如果不能接受这个世界不被自己控制,失控感和不舒服的感觉会进一步引发愤怒,体现为对他人、关系或者自己的攻击,“你怎么这样?(我要毁灭你)”“我为什么要和这样的人共事?(我要毁灭我们的关系)”,“我怎么找了一个这样的人?”(我要毁灭我自己)
为什么要和这样的人相处?这个“不幸”的最大意义之一,就是打破一个人的自恋,让他在一次次的受挫和痛苦中意识到这世界就是有人和自己是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很多事情就是不那么如意。——我们必须学会接纳,放弃属于婴儿时期的那份全能自恋和掌控一切的幻想。
意义二,用萨提亚家庭治疗的观念来看,这种人可以帮我们去觉察自己内在的信念,以及信念背后的期待、渴望和自我状态。如果一个人有如下信念:“说几点到就要几点到,说到就要做到”“迟到,做不到就是失信于人”“失信于人,别人就不会再信任你,你就会失去信用。”“失去了信用,就意味着失去朋友、关系,以及其他因此而遭受的损失。”“所以我宁肯等别人,不能让别人等我。”这些信念在指向什么?——这意味着,只有遵守对他人的承诺,才会让我感到安全。否则我就不能更好地生存。
其实这份不安全感,很可能是小时候求生存的经验,如果小时的成长环境对“守时”“说到做到”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那么他的体验就是:如果我不迟到,说到做到,别人就会认可我,喜欢我,我就是安全的,我的感觉是好的;如果我做不到,别人就会讨厌我,我会很不安全,我这个人也变成了一个很差的人。
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份对他人认可对安全感的渴望,是小时候为了求生存不得不为之,我们就可以去逐渐修正我们的信念,带着更多的接纳和允许,“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不由他人的评价而决定。我相信别人不会因为我某一些行为就否认我。对于他人,同样如此。所以,我允许迟到发生,我允许自己偶尔看起来不那么信守承诺,我也允许他人做不到每次都守时守约。”
换一个角度看,那些迟到的人身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呢?或许是一份轻松感,“迟到有什么大不了的,下次注意”。迟到不代表一个人不好,也不代表关系会断裂,更不代表世界会崩塌。(当然,如果一个人总是迟到,可能也有一些需要处理的议题。)
那些让我们讨厌的人,很有可能承载着我们自身不愿意承认却又向往的部分。所以,如果能够更进一步,穿过“是否守时守约”的行为表面,看到对面那个让自己不舒服的人,去看到他身上的那份随意和轻松,是不是也可以增加我们自己的一些安全感,给自己松松绑呢?
萨提亚家庭治疗培训中,老师经常强调,我们可以不让自己受苦,因为不是他人让我们受苦,是我们自己在让自己受苦。我们内心的信念,就像绑在身上的绳索,让我们充满不安、忧虑,让我们失望、沮丧,让我们愤怒、自责。
如果能够放下执念,让一切如其所是,我们或许会发现,其实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比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