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礼学笔记(下)
今天继续写熊逸书院礼学部分的学习笔记。
上周没想清楚,真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啊,其实熊逸也没讲得很清楚,毕竟只有两周的时间共十讲,不像佛学有五十讲。不过他讲的对我来说,要学习的已经很多了,所以够了。
但是我的这个笔记呢,肯定就远不及熊老师的课了,我只能讲讲我自己的感受。
先分享下我个人对“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看法。
在短期内能给我们带来效益的,或者能在某件事情上给我们一些具体指导的知识就是所谓的“有用”,比如各种实用型的书、课程,还有一些很容易应用到实际中的理论,如行为设计学、消费心理学。
而诸如想象文学,戏剧、哲学这类知识,很可能就被称为“无用”了。但是它们的价值可大了。
我以前没去想过我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到底有什么用。直到几年前我在一个超市门口等朋友,人群之中她一眼就看见了我,即使我又瘦又小,毫不起眼。但她说我的气场不同。后来就气场这个话题我们一路聊,我才意识到原来那些曾不被人理解的输入,经过多年的沉淀,点亮了一个又一个神经元,然后输出了今天的我。
从小我就爱看书,什么书都看,大学时更是把无用之书看个够,特别是哲学书,看了一堆,也不管看懂了没。电影,也是爱看文艺类型的,当年非常喜欢基耶斯洛夫斯基,而这份喜爱,至今我也只跟两个人分享过,别人无法理解我怎么就爱看那么无聊的东西。
我的语文成绩一直算是比较好的,高中曾考过141。对此,队友表示很不理解,他说我明明是个连成语都说错,古诗词都背不对的人。
关于这点,我也很惭愧,也因此我不敢去炫耀或卖弄自己看过多少书。我就是很奇怪地记不住,甚至我最爱的电影,看过很多遍了,情节台词依然记不住。
但是,尽管我记不住,尽管它们对我,连装的作用都没有,它们还是让我有了一种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的气场。
具体来说,它们让我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甚至是一些美好的品德,我也是从书中学来的,比如《牛虻》、《简爱》我是说不清楚内容的,但是我记住了坚毅和尊严。
当然,如果我能记住更多,那是最好的,说不定我就成为了一个很厉害的人。但是,哪怕是我这样记不住的极端例子,无用知识仍有其大用。
接下来有点跳,要讲回礼学了。
为什么繁琐得不行的,限制多多的礼制会被个人接受甚至是追捧?
因为礼制给了“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我要去哪”、“我能得到什么”的答案。
对于个人来讲,礼让人有个安放身体和灵魂的位置,不用去想那么多,照着做,宗法大集体会罩着你。
而且礼还能防身,遵守礼,就不会给自己带来非议甚至是杀身之祸。
再来礼还能谋生,因为礼学非常复杂,一般人记不住。礼学不仅规定了行为准则,还有各种细节,比如用什么餐具,西瓜怎么切,手怎么摆等非常繁琐,还很贵,要用到礼的都是贵族、达官贵人,所以学会礼还能做个管家啥的。
总之,在那个时代,礼有千百万个好,你跟着做就是了,该有的回报会给你的。
你不单要照着做,还是防止别人不做。
礼的负面影响--礼教吃人
你想想,你按照这些规定去做,就能得到你想要的该得的东西。
那如果你想要得到更多的东西呢?你就要越过这些规定,去获取本应属于别人的东西。
那别人当然不愿意啦,所以大家都会防微杜渐,防止别人违反礼制规定,哪怕别人违反礼制其实不是因为想要抢你什么。
最简单且最有力的的武器就是舆论。
举个小例子,你是家里的老二,按礼,你各方面的获得都应该比嫡长子少,父母对你也应该跟对你哥不一样,你对你哥也应该有大有小。可是呢,你偏偏没大没小,苹果大的给自己吃,有好玩的自己先玩。那你哥会怎么想呢?你想跟他争遗产?别人会怎么说呢?你家的继承权不明确,你家乱套了。你非礼,不懂礼节,家教不好等等。
根据破窗理论,你家这情况要是不处理,社会就要礼崩乐坏啦。最严重的时候,这些舆论能把人吃了。
于是乎,为了自身利益,大家都会去维持礼制。除非,你图谋不轨。
诸葛亮很伟大我们都知道,他去世后,蜀中老百姓希望后主刘禅给他在成都立庙作为纪念,给老百姓祭祀。但是刘禅不肯。原因是这样是违背礼制的,皇帝的祖先才可以在都城立庙,其他人不可以。如果给诸葛亮立庙了,他的忠诚形象就被毁了。
曹操和司马懿就做过这事,在都城给自己的祖先立庙,摆明不放皇帝在眼里,告诉大家,我要取代皇帝。但是舆论对他们就没什么杀伤力了,谁让他们实力太强。
礼的限制
只要你不知道原来世界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你是愿意在礼的指导下安分守己地做好你自己,得到你应得的东西的。但是一旦你发现世界可以更美好,那么你就会讨厌礼的束缚,发现它限制了你的思维、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你人生发展的空间。
关于这点,看看社会上对传统礼学的批评就知道了。礼学对个人有诸多负面影响,对社会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礼学,即使是革新后的礼学,一度妨碍了社会的发展,让社会停滞不前。
礼的发展
礼制不变,但是社会一直在变,慢慢地,就跟不上节奏了。
一方面老旧的礼学越来越难懂,大家不爱学,另一方面,宗法社会解体后,贵族没了,礼还不下庶人的话,让谁来学呢?
中国文化竞争是很激烈的,道教佛教深受老百姓欢迎,儒家再不改革就要被淘汰了,礼学作为儒家的重要组成,更是必须要好好改,改得平民化点,让大家都能用得上。
其中做得最好的就是朱熹,他编的《朱子家礼》是简化版的礼学,逐渐成为了民间礼仪依据。从此,儒学又有了一席之地。
社会,也越往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发展去了,他想要恢复的周礼是不可能的了。“非礼”的事越来越多,比如毛遂自荐是非礼,科举考试是非礼,自由恋爱是非礼,都不符合古老礼学所要求的矜持。
到今天,礼学更是被主流文化淘汰,非礼的事多如牛毛,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礼仪。而这种淘汰在我看来也没啥不好的,中华文化更有价值的多的去,失去这点糟粕没啥可惜的。
最后,讲一段参加丧礼的经历作为结束。
十年前我参加过一场很传统的丧礼,我们家作为近亲,提前了好几天回去做准备工作。这几天,我们几个“小孩”没事做,每天就在村子里瞎逛,至始至终,我们都不知道需要做什么。而每个大人好像都很忙,很有默契地按照不知道什么时候说好的分工有条不紊地干着活。
到了丧礼那天,我们听从大人的安排跪在指定的位置,作为女生,我自然是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大人让我跪好后也没交代该怎么做,于是我全程就学着前面的人做,她低头我也低头,她坐我也坐,手怎么摆看不清就糊弄过去。在这个过程中,我听到最前排的亲戚们在哭,但是很假,感觉不到伤心。后来我问弟弟他们做了什么,结果他们比我更糊涂。我们都对这场丧礼很不理解,不明白有什么意义。
糊里糊涂地把仪式走完,不知道该干嘛时,正好听见有人喊大家去吃东西,于是我们就跟着人群走进祠堂。还没进去呢,就闻到了不是太香的饭菜香,进去一看,几个超大的炒锅都装满了菜,四处摆放的餐具等着人去使用。我一点也不饿,但也找了个地儿和几个完全不认识的亲戚坐下来夹了点菜开始吃。虽然我不会讲家乡话,但是听得懂。这不正好听见几个长辈在议论我们家的事,说我一个女孩子啥事也不帮忙做,就知道玩,明显家里没教,礼数要失传了啊blabla。我自然当没听见,心里却是在反问这些东西学来干嘛?
随便吃了几口,我环顾四周找了找母亲,只见她的身影在一群收拾碗筷的妇女中若隐若现,也不知道她吃了没,但那时她是顾不上和我说话的。不想给她添麻烦,我招呼也没打,径直走出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