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评论和读书四问
读一本比较好的小说,一个精彩的短故事,通常会有这样的体验。
一开始模糊,人物和故事都是陌生的,就像刚到一个新环境里面,要适应和认识新朋友。随着情节展开,了解的事情越来越多,主人公和故事主线浮出水面,吸引我们不断关注人物和事情的发展。到了某个高潮部分,被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里,好像人物就是我们自己,连情绪都感同身受,就像故事里的事情正在亲身经历一样。这样起起伏伏的感受好几次之后,书也越读越薄,我们知道已经接近尾声,于是想知道故事结尾发生了什么,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什么结果,某个秘密最后是什么揭开的,人物的结局是我们想的那样吗。
习惯写作之后,每次这样的故事读完,就有想写点评论的冲动。真写起来才发现,写小说评论(书评),和写论述类文章完全不一样。
论述文章,一般是讲道理,为了把某个理讲清楚,要摆观点,解释,有的观点还要推导。总之,把道理讲清楚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观点要能够自圆其说。论述文章讲的观点如果能让读的人有所思考,看完文章之后觉得很有收获,就是一个好文章了。
而书评,该怎么写呢,感觉上能写的太多,写起来又发现能写的太少。
感觉能写的太多是因为,我刚读完一个精彩的故事,作者带我经历了某种体验,我可以把经历的事情,故事里的人物,故事情节都讲一讲。但是这么做,又好像是在复述还原,感觉自己在剧透一样,读这样的评论,还不如直接去读小说。感觉能写的很少是因为,刨除了故事情节,小说好像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又是很少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人物都在虚构的情节里演戏,评论如果不把这些情节人物摆出来作为基础,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书评不像说理文章,后者所有的观点,思路,推导都必须是真实的。我们在真实环境中生活,接收到的信息,脑袋中的想法,推导出来的东西在写文章的时候只是进行整理和平移,换个方式给说出来,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而书评是有一个虚构故事作为背景的,大的框架已经给定,我们能发挥的想象空间不多,如果只是讲讲体验,读后的感觉,又不用写这么一篇评论文章了,简单几行字发个微博就行了。体验之外的东西,没有发散的余地,写论述文章的思维基本用不上,小说是故事,虚构的,没什么要总结说理延伸的。
所以,一直对怎么写好小说书评有疑问,最近看了一些这个类别的书评,总算有些体会了。
写一个好书评,首先我们得保证读好了小说,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能够传世,必然有它独到的价值。小说本是讲故事,面向大众的,不要求读者具备某个领域特定的背景知识,在读的时候只要能抓住这些它独到的东西,不漏掉,不浮于表面的话,基本是可以确保享受到它的价值的。有这些原封不动的体验做基础,评论就具备写好的必要条件了。
怎么读的这个过程,这些要素刚好也是写好评论的要素。比如,小说通过讲故事在表达什么主题;人物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小说里的哪些体验引起了我真实的体会,这些真实的体会是什么;这个故事和我的关系是什么等等。
为了总结这个过程,我去找了《怎样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里阅读小说和故事的一章。这本书是教我们读好书的教科书,虽然读起来像教条,不容易懂,但是理解之后会非常实用。这种不易懂不是说书的语言晦涩,刚好相反,都是很清楚明白的步骤,疑问是指我们虽然知道了这些方法,甚至连步骤都背下来了,做完这些步骤的具体意义是什么,这么做和我用自己的方式,结果有什么不同?能把这两个问题弄明白了,就读懂这本书了。
我发现这段读小说的方法总结也正是教我们怎么写一个好评论的实践指导,读好了自然就能评论好,评论的要点,就是读好一本书的要点。
书里是这么总结的。读文学的四个问题,我们读小说要提四个问题,读完保证能够一一解答。
第一问,这本书的内容是在谈什么?
我刚读到这里,也是一脸茫然,读完一本书我们自然知道是在谈什么,这是关键问题吗,好像是句废话?这需要一定的解释。
这一问就是在要求,从读书和评论的角度,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做哪些事情,要做到什么程度?就是要能说出故事的情节大意,要广泛的包括故事中的动作和变化,包括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故事在讲述哪些变化,是在讲一个什么事情等等。
这么说或许还是不好理解,让我更直白的翻译一下吧,“这本书的内容是在谈什么,你能用一句少于50字的话说清楚吗”。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做到了第一个要求,对故事能够高度的概括,并且能够抓住主题和重点要素,这样才能做到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把故事表达出来。我们读完书能做到这一点,说明把握住了最重要的东西。
让我们看一个例子,微信读书网友迷途加菲评论余华《兄弟》,体现第一个问题的一句话,
“如果说《活着》是精神上的忆苦思甜,那么《兄弟》就是浓缩的社会巨变中,沸腾着的大潮里人们或亢奋或焦虑的现状”。
第一个问题的意义就是,保证我们理解小说的基础上,能形成这样一类高度概括的总结,这个总结本身也是评论的重要要素之一。换句话说,写好文学评论,要弄清楚第一个问题,并在评论中体现出来。
第二问,内容的细节是什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一般的小说,其中人物的各种活动是整个故事的主要细节,贯穿始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要辨识出故事中所有不同角色,并用自己的话叙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关键事件。
人物活动就是小说的血和肉,越丰满故事越好看。我们说一个故事的细节很好,就是指对角色活动的安排很生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和其他角色的关系、互动,故事里所有的角色的活动加在一起,推动情节往前发展。对读小说的人来说,要求就是读完我们能不能把这些活动用简单的语言叙述出来,做到不遗漏重点,能全面还原人物主要活动情节,表现出人物关系和小说中细节的美。相对的,一个故事写的好不好,就是指说角色的活动是否写得生动,有主有次,和整个故事情节、其他人物的关系又能符合逻辑的放在一起,几个活动讲完能让读者了解人物的特点和性格。
回答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把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用素描还原出来,简洁但是要有原画的精气神。如果是一幅好画,还原的难度会很低,抓住画的重点就可以了。
我们看一个具体例子,还是出自上文的小说评论。
“宋凡平,这个乐观、豁达、淡定甚至有些可爱的大男人。他给了李兰这世上最真挚深沉的爱,把李兰从耻辱的深渊拉出来,让她从此挺直了腰杆。自己却被文化大革命的洪流吞没。在毫无人性的虐待下,他仍不忘让李光头和宋钢两个孩子体会这世界的善意与温暖。然而自己却惨死在着世界的恶意与凌辱中”
这么一小段话把整个小说里面这个人物的活动和关系基本都概括全了,让我们知道了他的故事脚本,也直观的认识了这个角色,读完之后会觉得故事好,想去读一遍小说。
第三问,这本书说的是真实的吗,是全部的真实还是部分真实?
这个问题是说,我们能否合理的评价书里故事的真实性,放在那个年代发生那些事,是否合乎逻辑?除了现实历史中没有真实发生过以外,人物的情感是否足够生动真实,也符合逻辑和历史事实?
我们觉得一个故事“很真实”,就是说觉得故事表达的人文之美,逻辑之强,能够满足我们理智和情感的需求。让我们体会到,现实中体会过的感情和逻辑之美,在这个故事里也有,并且没有区别,尽管人物和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我们丝毫不怀疑这些情感和逻辑是真实的。为什么一部好的小说能够感人至深让人落泪,能够让人恨之入骨捶胸顿足,就是表达出了这种真实。而我们读小说时要主动把自己带入情节里,刻意感受这些真实,如果小说确实表达出来了而我们没有感受到,就是没有读好。
在写评论的时候,回答好这个问题,要把这些真实的感受一一还原,例如,
“李兰和宋凡平的患难爱情,幼年李光头和宋钢形影不离的兄弟情。特殊的年代,这一切都让人感觉弥足珍贵,更让我们感动或愤怒到落泪”。
第四问,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读完书以后,会产生什么行动?这个行动和我们读一本围棋教材然后练习不同,小说通常是不会指导我们去做某个具体行动的步骤的。这里的行动是说,我们读完一本小说,能不能产生某种感受,反思,某种共鸣,或者受到某种激励,获得某种动力?好的小说必然会和人产生这样的连接,我们读书的时候要主动抓住这些书本和人的关联,从书里面读懂了行动,在写评论的时候,这也是必要的元素,例如,
“现实中的敢怒不敢言被看似无害的癔症一一揭破。如同皇帝的新装终于被一个无害的孩子揭穿,痛快而过瘾。然而回顾这噫语,我仍然得承认不堪入目,弃之而后快。也许我正代表了那些不愿面对现实,宁愿活在麻痹中的落后人群”。
以上,就是传说中的“读小说四问”,一篇好的评论,就是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汇总在一起。不用在意顺序和格式,评论要写得好,同样是观点大于表达,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把这些必备要素一一挖掘,才算是完成了读好一本书的职责。写评论就是把这些要素再次的回顾汇总表达,如果你真的读好了一本好书,评论也会是很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