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72天━工作日志━开启鹤旭教育
一个人在公司的成就可以用下面这个简单的公式概括:
成就=成功率x事情的量级x做事的速度
一个人刚到公司工作时,常常从小事情做起,因为大事做不来,而且做事情也不熟练,比较慢。这时上面公式中的三个因子都很小。
如果人好高骛远,成功率永远等于零,会一辈子一事无成。如果脚踏实地,做一段时间后,成功率会提高,效率高了以后,做事的速度也会提高,这一点大部分人能做到。
但是,在职场上,大部分人做不到的,是提高事情的量级。
这件事情做起来非常难,不是找老板让他安排几个重要的任务就能够解决,而是需要不断学习,转变自己的角色。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举两个身边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一个美国天使投资人的。
他曾经成功地投资了领英公司(LinkedIn),照说应该很成功了吧。其实这位从70年代就开始投资的投资界老兵,今天没什么人听说他,因为他直到今天,每个项目投资的规模依然在10万美元左右。
由于有了领英这个本垒打(投资回报超过50倍通常被称为本垒打),使得他总的投资回报率在200%左右。你可能觉得这个回报率不低了,从比例上来讲确实不低,但是由于他投资的规模太小,其实分到手上的利润非常少。我给他算了一下,不过是每年20万美元左右。
这位投资人非常自豪地跟我讲他给很多公司写出了第一张支票,其中不少公司上市或者被收购了,以显示他的眼光好。但是,我心想,作为一个老兵,还经常在写第一张支票,这不是荣耀,是耻辱。
这就如同一个战士打了一辈子仗,还在津津乐道最近一次亲手杀敌一样。在硅谷像他这样的早期投资人非常多,即使投资成功,也不过是混口饭吃。相比他们,真正有成就的投资人,投资规模都是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地往上涨。
第二个例子是国内一个做培训的人。
他曾经是一个金牌讲师,对商业有独到的见解,而且人脉很广,能找到很多同样好的业界人士为他站台。但是在过去的五年里,他的业务没有任何发展,在这中间他也非常努力,还脱产到国外进修了一年,对新的商业和技术发展了解得很透彻,但是生意却做不大。
我给他分析原因时讲,你必须学习俞敏洪,做一个彻底的身份转型,不要老想着自己讲好课,而要想怎么提升其他讲师的知名度,办好学。
俞敏洪当年也是金牌讲师,但是如果他还是俞老师,课讲得再好,也不过是挣一份辛苦钱。但是俞敏洪成功地从俞老师转型成了俞校长,这个情况就不同了,就有了量级上的突破。
因此,对于这些自己办学的金牌教师,要精进的不是自己的业务,而是当好校长的水平。
我在上一季《硅谷来信》的第202封信中,讲了为什么明星媒体人创业很少有成功的。(我把第202封来信的链接直接附在了文末,你可以点击链接直接回顾学习)
今天用工程的思维可以再补充一个原因,就是大部分人没有完成从某主播到某台长的转变,量级一直没有上去。
至于量级怎样提升,我以后会专门讲到。这里简单给你两个经验作参考:
1. 牢记工程上量级的概念有多重要,不同的量级差距有多大,而且越到后来差距越大。始终牢记这一条。
2. 改变习惯。对于投资人来讲,不要老沉醉于写了第一张支票,而要想办法写出最大的一张支票。对于讲师,不要总热衷于搞了多少次讲座,而要想如何当好校长。
对于工程师,不要老想多做1%的事情,而要想着如何在更有影响力的事情中,参与1%。
对于产品经理,不要老想省1%的成本,要想怎样能让用户为你的产品多掏一倍的价钱。
希望量级这个概念能让你在思维方式上开阔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