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违六年,一把篾刀重出江湖的故事
暌违六年,一把篾刀重出江湖的故事
2017年春节前两个月左右,王天勋外出了一次,回家就开始翻箱倒柜,并问老伴:你看到我的篾刀了吗?
老伴有点惊讶:你找篾刀干吗?这东西都几年没见了。
王天勋也不吭声,继续找。总算给他找着了,一看,篾刀早已经锈迹斑斑——可不?一晃都有六年多没见着这老伙计了。
这把篾刀曾经是王天勋的战刀,陪伴他开辟了生活的疆土。
王天勋是个篾匠,20岁做学徒,23岁出师带班。他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凭着一把简单的篾刀和其它几件篾匠工具,在宁溪镇以及附近一带走家串户,做了40年的篾器。直到2010年,王天勋60岁了,才在儿女的劝说下退了休。
退休之后日子蛮逍遥:打打小麻将,周边走走逛逛,还跟着孩子出过国。
那把篾刀也盖着锈斑不知道在哪个角落里睡大觉。
直到那天,王天勋在镇里一个叫乌岩头的村里看了一场民俗文化展,其中,有一件叫“春篮担”的展品。
王天勋心里一动——这个东西,自己曾在年轻时见过。
春篮担以竹、篾为主要材料,是过去娶亲嫁女或过节送礼时装东西用的,由一个底座、三个笼屉、一个盖子组成。春篮担体量较大,成对制作,工艺复杂而精致,往往是富贵人家才做得起的篾器。
王天勋小时候家贫,听说过春篮担,却没见过。后来在抄四旧的年代里看到春篮担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篾匠了。从师傅那里,他学会了做糠筛、米筛、篾席、簸箕、针线篮等十来种家用篾器,但是并没有学过春篮担的做法,因此当时不禁多看了几眼——也不敢细看,只在心里朦朦胧胧留了个印象。
这次意外在展会上看到春篮担,他不由仔细端详起来,总觉得它和自己记忆中的有所不同。一打听,果然这个展品来自外乡,并不是本地的春篮担的样式。
他突然觉得右手有点痒痒的感觉,似乎想要握住点什么,做出点什么来。
与此同时,家里那把篾刀也似乎突然被什么唤醒了。
回家之后,王天勋不但把篾刀找了出来,而且把滚刨、圆凿、刮篾刀等等老伙计都找了出来,并将它们一一磨光修整干净。
老伙计们,王天勋说,这次,咱们不给别人干活了,就想做点我自己想做的东西吧。
首先想做的,就是这对春篮担。
然而,凭着记忆里的那点印象,王天勋根本无法还原一个春篮担。于是他又四处出去打听,终于在一户人家找到一个小春篮。小春篮和大春篮的样子差不多,是以前人们用来送饭的,一共两层,比较小,也破旧不堪了。王天勋一见之下如获至宝,赶紧借过来,仿照这个小春篮的样式,将尺寸放大,尝试着做起来。
他边做边看边想,前后一共做了25天。这25天,他麻将也不打了,玩也不出去玩了,吃了饭就在琢磨该怎么做,有几次甚至做到晚上10点多。老伴看到了,忍不住要唠叨他没事找事。说他做了40年的篾匠还不够吗?
终于,赶在春节之前,这一对春篮担被他做出来了。他又兴致勃勃地自己上漆,并跑到路桥区找到了一名老铁匠,打了一副过去春篮担专用的铁环装了上去。
做好后的春篮担,笼屉严丝合缝,盖子上编了一个大大的福字,提手也是编花设计,整体既细致美观又自然光润,让人一看就喜欢。
新年里,每个上门串门的亲戚朋友看到这对春篮担都禁不住左看右看,啧啧称奇:这东西早就失传了,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做了春篮担之后,王天旭兴致不减,又在当地一个喜欢收集老物件的人那里借了一个过去的“杭州篮”,仿着做了一对。然后又凭自己摸索,做了几个不同样子的篾盆。
2017年上半年,他去了竹篾产业发达的安吉旅游,在那里,他看到好些篾制的花瓶,心里就产生了也试着做做看的想法。回来之后,他又去了一趟景德镇,在那里拍下了好些漂亮花瓶的照片。回家就开始动起手来。
从2016年年底到2017年年底,一年时间内,王天勋利用手中的这把篾刀,已经做了两对春篮担、一对杭州篮、三个篾盆以及七八只篾制花瓶了。从没做过到逐渐熟练,他也渐渐形成了自己做工艺篾器的一套方法。
就拿做篾花瓶来说。第一道工序是选竹。做工艺篾花瓶要求篾条韧性好,因此要选“叶下竹”。所谓“叶下竹”,是指长在大竹子下面的小竹子;另外还可以选“双萌”的竹子,所谓“双萌”即指两根并在一起生的竹子。这一类的竹子嫩,适合做篾器。此外还要再挑挑,要挑竹条子顺的,竹节突起不明显的,这样做起来的篾器的外观才圆顺。
王天勋说,以前人们做篾器,都要挑冬天的竹子,为着不生虫,现在在处理竹篾的时候多了一道煮的工序,因此不是冬天的竹子也能用。
选好了竹子之后,接下来先破篾,或者说,劈篾丝。他手握篾刀,下手利索,随着一阵啪啪脆响,一根丈五六的竹子就被他劈成了整齐的20份,然后取其竹青的部分,并刮去外面的青皮,再劈成细细的篾丝。算下来,一根竹子大概可以做80根篾丝。
篾丝劈好之后,再用刮篾刀使篾丝的边缘变得光滑,然后再放在水里煮过,才能开始使用。
做篾花瓶的时候,王天勋是从花瓶的中间做起,往两头做的。做花瓶要用到两种不同粗细的竹篾,竖着的粗一些,叫签。签形成了花瓶的骨架;横着绕的才叫篾丝。篾丝构成了花瓶的外观。
其中签并不是从上到下一样粗的,要根据花瓶的形状,先做出粗细形状来。像这个中间肚子大、两头小的花瓶,签也要做得中间粗,两头细,这样收瓶口的时候才能收得小。
而篾丝虽细,依然有青黄面之分。青面张力好,因此绕篾丝的时候,始终要将青面朝外,花瓶才能做得圆。碰到花瓶有弧度的地方,就要用火烫一下竹签,才能弯出合适的弧度。刚开始做的时候,王天勋在排列竹签时没注意,结果有几次碰到需要弯的地方刚好是竹节,这就难办了。因此后来,他就根据自己画出花瓶的轮廓形状,排竹签的时候先看好竹节的位置,避开需要弯曲的地方,就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整个篾制花瓶做好之后,还可以再编上一些装饰性的花纹,使花瓶更美观。最后上上漆,即成了一件精美的篾制艺术品。
王天勋说,自己也不知道是哪来的那么高的兴致。总之,现在做篾制品的心情跟过去完全不一样。过去拿起篾刀只是为了赚钱,如今拿起篾刀,却感觉心里有一样篾器在呼唤自己,等着自己去把它做出来。做了40多年的篾匠,他似乎是刚刚发现,篾刀原来不仅是个挣饭的家伙,而且也是个创造性的工具。他打算,接下来还要再做几十个各式各样的花瓶,以形成一整个篾制花瓶系列。
看到一个67岁的老人还有如此的创作激情。这事,还挺让人羡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