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中:致知明哲,洞悉本质
《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致知
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即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古本《大学》中没有致知在格物一章,朱熹先生承程子之说,为《大学》补了致知在格物一章,这就是今本《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朱熹先生言:“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以朱熹先生所言,格物就是即物而穷其理。
怎样才能即物而穷其理?
朱熹先生言:“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以已知之理来即凡天下之物,以探究其极。那么已知之理,是怎么来的?是学来的。孔子云:“学而时习之。”已知之理自学而来,即物便是习,习便是即物。简单的说就是在实践中体悟所学。凡天下之物,其大乎?广乎?人在世间,焉能触及凡天下之物?而学问在日用之间,凡人即物亦在日用之间。这就如时习之时。
朱熹先生言:“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勇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很明显,学而时习之,以已知之理去即物,滴水穿石,功到自然成,必有豁然贯通之时,则万物之理莫不在我心,而我心于万物亦无不明,心之全体大用亦可尽,此即物格,即知之致也。
世界纷繁多彩,表象扑朔迷离,真相被掩盖。而窥见本质犹如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表象再难遮住双眼。看透了本质一切仿佛都简单了。但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少之又少,而达到这种境界的无一例外都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古代有老子,近代有马克思。一位改变了古中国的格局,一位改变了世界的格局。看透了,一切都以简单化了。不再为一城一池的得失或喜或悲。那时早已超然物外,诸般事物了然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