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月自赏我们爱写日记社会热点

真实故事| 我看见那个外卖小哥被人打了,可是……

2017-07-23  本文已影响956人  铁蛋公主

每一座城市都在一个劲儿地往上建高楼,谁也没考虑过有很多人心正在地面上腐烂

2017.7.23 星期天 大暑刚过

慢慢来,别着急

最近天气实在炎热,步入室外3秒钟,整个人都烦躁得像被世界含在嘴里的跳跳糖。

大中午,老妈开车载着我出门办事儿。
车子停在十字路口等红灯,看见一个穿着“x了么”制服的外卖小哥骑着电驴运着一大箱外卖停在我们前头,一个的士司机正围着他张牙舞爪地骂骂咧咧。
看样子像是外卖小哥的车刮蹭到了这位师傅的车。

太正常了。
这大马路上,心情不好又脾气暴躁的人总是格外多。

小哥也是该骂。
我甚至有些幸灾乐祸地想,总是这样不遵守交通秩序地乱窜,害人害己,太危险了。
骂了才能长记性。

但事情的发展令我出意料。
骂了几句,见红灯未绿,这司机师傅竟然忍不住上手往外卖小哥的脸上打去。
咬牙切齿地,像找仇家报复似的,打了三、五下。
小哥握着方向盘纹丝不动地背对着我,我一时看不清他的面容。

“他怎么就不还手呢?这个司机太过分了,怎么能在大街上这样打人!”我很气愤。

像是过了令人窒息的一个漫长的世纪,绿灯终于亮了。
那个司机气犹不平地边骂边走上了车,往前绝尘而去。
而外卖小哥亦迅速地启动向右驶去。
我终于看到了他那张极年轻的脸,约摸是不满20岁的稚嫩,却并无与这个年纪相应的反叛不羁。
被人当街很揍了一顿,若无其事

“要是今天换你是那个外卖小哥,你还不还手?”老妈状似无意地问。
“我肯定是要还手的,哪能这么得理不饶人了。”我回答得理所应当,语气高傲。

“你没看到刚才的小哥还带着一箱外卖吗?他要是还手了,货掉了,他那几个订单也就泡汤了。”

原来这才是他“任人宰割”的原因。

钱财是最称职的刽子手,手起刀落,寸草不生。
糊口以前,尊严要是管饱,或许也是可以吞下去的。

相比之下,我的回答倒显得非常天真可笑。
那种自以为是却又不谙世事的所谓骄傲作祟,在令人不得不屈膝隐忍的现实面前显得幼稚无比。

是的,彼时的我无法换位成他,我分明是正坐在车里吹着空调,上一秒还在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看戏闲人。
潜意识里,我觉得自己比之他而高人一等,虽然没有产生暴力,实际上我亦与那位司机无异。
他在行为上侮辱他,而我在心理上轻视他。

生而为人,何必互相伤害?
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也没有偷蒙拐骗抢,除了横冲直撞以外,无一不是勤劳的标兵。

还是一个通病,我们普遍对工作生活仍旧处于下游的小人物缺乏理解、尊重与关怀。

人文关怀在我们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教育里,在长大成人后的执行里,是空白的、不到位的。
总有人就喜欢捧高踩低,获得莫名的优越感。

我想起高中刚毕业那会儿,在面包店里兼职。
收银结账的时候来了个胖男人,扔了一张大钞,正好我那儿零钱不够找不开。

“找不开?”他当即皱眉像是在思考我是不是要占什么便宜才找的理由,随即冷笑一声,便从口袋里抓出一大把硬币,甩在我面前的桌上,“哼,那你一个一个点好吧。”

那是我第一次在外受到这样的待遇,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
做惯了乖乖的“高中生”,尚未生出待人接物应有的恰到好处的锐气的我,着实无助又不知所措到来不及愤怒,忍着眼泪才算把硬币捡起来算好。

从此以后,凡是遇着像是学生兼职模样的人,我都会多添几分敬意和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门在外,谁都不易。

但我逐渐发现,理解是必要的却也是爱莫能助的。
真正的关爱,才是那些最为辛苦却受到最多冷眼的人,最需要的。

每一座城市都在一个劲儿地往上建高楼,谁也没考虑过有很多人心正在地面上腐烂。

烈日下,高楼之外从来少有荫庇。
有一则新闻说,很多写字楼是不让无关人员入内的,很多外卖小哥只能在接近40度的地面上站着干等,等楼里的人慢悠悠地出来。

我看见新闻底下,有个人评论道:
“想起我爸送外卖都中暑了还提醒我不要出去晒太阳。”

他们知道自己可能会中暑的,可是自己无关紧要,自己无可奈何。
为什么高楼下就不能让出一片凉爽供他们等待?为什么他们的顾客在电话里总是火急火燎,挂了电话却又姗姗来迟?

在道路上无视交规,见缝插针的送餐小哥难道不知道路况复杂,生命宝贵?
他们知道的。
可是争分夺秒虽然危险,不争分夺秒就务必会吃到“罚单”,真矛盾啊。
为什么马路上几乎很少能见到宽敞的非机动车道让他们飞驰?

坐过上海地铁的人想必都印象深刻,常有在车厢里穿梭发传单的神秘人出没。
他们发得飞快,乘客也向来扔得飞快,于是车厢地上椅子上都是地铁传单。

你注意过发传单的人吗?
他们总是戴着帽子低着头,他们知道自己遭人烦的。
可是从来没有人友善地接过他们的传单,于是他们也选择不友善地敷衍。

“一个真正有底蕴的社会,不应该只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善意,在于时常行色匆匆的你我而言,还是太过吝啬给予了。

几年前,我在一个德国人家交换寄宿。
那户家庭的房子极大,吃穿用度皆是上品。
两个孩子,妈妈是全职主妇。于是我疑惑过男主人的职业,询问之下,发现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

他的大女儿是这样介绍父亲的工作的:“工作3个月,休息3个月,有些辛苦,但是很安全,所以我们很放心。”

反观国内,有多少还在底层挣扎的人,在大大小小的悲哀与无奈里以命相搏地一往无前,只是为了有朝一日他们也有能够拥有正大光明偷懒的资本。

现世除了给予他们的一分耕耘以一分收获以外,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
他们做着最忙碌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工资;他们给了很多人温暖便捷,却收到了很多的冷眼冷语。
这算不上太过公平。

你知道吗,越南的西贡,也有如黄浦江畔那样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好像两个城市的繁荣程度不相上下。
可是当我走进城市深处,走在喧闹的街头,我才看到了真实。

而我们国家的真实所在呢?真实的国民面目呢?
我好像也在那个外卖小哥的身上窥见了一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