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思读书人读书笔记

重读冯积岐《逃离》

2020-09-26  本文已影响0人  八月之光

     

        昨天晚上我重新翻开了《逃离》,一口气读了80页,早晨起来上班之前我忍不住又读了10页,放不下,我很激动。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2011年国庆节前后。

      我记得很清晰,那是个格外伤心的深秋,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好像老天在低声哭泣。那时我刚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内心充满着迷茫与恐慌。我与两个朋友挤在一起住着,在一个潮湿而阴暗不足十平米的小房子中读的是《逃离》。我读冯积岐老师的第一本书是《村子》,我是在网上下的电子版,读完《村子》我就到处寻找他的作品。读完《两个冬天,两个女人》接着读的就是《逃离》。我晚上下班回来,一边读一边给我的朋友新刚与小强叙述其中的内容。并把书里的内容与现实社会现象结合起来分析给他们。

      他 在这部作品里我没有看到硝烟战火,没有读到波澜壮阔的场面描写也没有设置惊心动魄的故事悬念,但字字泪,句句情,处处闪动着诗歌一样的火花,照亮我的心门。运用多声部多人称的叙述与倾诉,打探人的内心世界,探讨人性与生活,意识流动的自然过渡与衔接恰到好处,颇具美感。有限的篇幅里融进无尽的内容与思考,这就是《逃离》的价值。

        有人说《逃离》里写了畸形恋爱,写了男女偷情,用了粗话,脏话,觉得这算不上高雅之作。我并不这样认为,必要的性描写与粗话、脏话等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是使人物显得真实而具有生命力的需要,以致于不使人物概念化,公式化。我觉得在读这些内容的时候,这取决于读者,不同的读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理解。不仅要读作者写了什么,还要读作者是怎样写的,作者在叙述这些东西的时候持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是欣赏?是赞美?还是愤怒?是鞭笞?或是无奈?这很重要。还有为什么要写这些,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作者写这些想说明什么。除此之外,要理解一部作品,就要去了解作者本人的生活历程。我不敢保证我在读他的小说时能读出这所有的内容,但我在牛天星,南兰,田登科,冉丽梅,杨长厚,牛彩芹这些人物的身上读出很多东西,我是把这些人物与现实中的人对照起来读的,这样可以读出许多值得我深思的东西,比如社会的,环境的,人性的等等许多问题。面对经济潮流的冲击,金钱与功利的诱惑,人心的异化,我们该如何应对,该如何做人,该如何去生活,这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牛天星之所以背离城市走进桃花山寻求清静,是因为他目睹了城市的龌龊与肮脏。一个艺术家不能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创作,反而要去迎合掌权者迎合世俗的肮脏,这使他很愤怒,他没有向掌权者屈服,他躲进了桃花山,来寻求精神上的解放。来到桃花山,他原以为到了一个清纯之地,但这里仍然有着他自己所无法掌控的龌龊与肮脏。我认为这种逃离实则也是一种对抗,牛天星没有按着掌权者的意愿去创作,他觉得惨败,无奈,但他最终没有屈服,没有低头。这种悲观失望就是一种对抗与斗争,人要勇于对抗。(高尔基曾说,我们不要怕现实,不要向现实低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要服从那些腐朽的东西,而是要创造新的、有理智的、光辉的东西)

        1989年到1999年,十年之内,桃花山依旧是桃花山,而桃花山里的人已经面目全非了。田登科在1989年的时候,是一憨厚老实的农民,为了生活在奋争着。他身上有着善良而勤劳的一面。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夜行》那一章,南兰去医院的那天晚上,下着大雨,田登科在这危难时刻并没有失去做人的根本,他赤脚行走在泥泞的路上抬着躺在门扇上的南兰,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医院。那个场面至今让我弥久难忘。十年以后,一切都变了,田登科不再是以前的田登科了,冉丽梅也不再是以前的冉丽梅了,他们变得贪婪,无知,猥琐,唯功利是图。是什么改变了他们呢?是什么抹杀了十年前那个憨厚而善良的田登科呢?是金钱?是欲望?这真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不看田登科,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人就明白了。瞧瞧我们现在的乡村,看看我们现在的都市,这不正是我们当代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吗?我每次回家都有这种感觉,每次与以前的同学或朋友交流也能觉察出这种萌芽正在暗地里悄悄地酝酿着。看着我们一个个的学生,看着我们的青年朋友,我一下子就理解了《逃离》。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斥着糟粕与毒害,牛天星对此选择的是悲观的逃离,追求精神上的高贵,这难能可贵,但无论逃到哪儿,也逃不脱这种龌龊的环境。与其说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逃,不如说是主人公选择的一种与环境对抗的方式。表面上看似他的对抗失败了,实则他还在对抗着,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田登科、冉丽梅也像牛天星一样学会去对抗,那他们还会变化吗?如果我们人人都学会与环境对抗,与糟粕对抗,那是不是又会是另一种结果呢?这也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南兰之所以是南兰,这与她童年的经历还有在饭店与画家家里打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还有杨长厚、牛才芹,每一个人的倾诉都值得去深思,去回味,读着《逃离》的感觉就像读着诗歌的感觉,我觉得《逃离》就是一曲哀恸的长篇诗歌。我把买的第一本《逃离》送给了朋友,又重新买了一本。

        读冯积岐老师的小说,我觉得我不是在娱乐,不是在消遣,也不是在颓废。他的小说会带着我和他一起去思考,去探索,使我的精神找到着陆的点。有位朋友说过,一个作家能否写得出优秀的作品,伟大的作品,这取决于这个作家的人格。一个没有优秀品格没有大境界的人,写不出任何优秀作品。人品决定作品。

      《逃离》读了一半,我便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写下如此内容,向冯积岐老师致敬。

        2013年05月20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