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大师”的三个秘密武器
常言道: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我们常常认为,古往今来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之所以取得惊人的成就,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后的关键,是“灵感”促成了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从量变发生了质变。
作为平凡的“码字小白”,我们往往苦于自己缺少灵感。被灵感砸中,似乎是少数人的专利。
那么,那些幸运的“灵感大师”们,是如何得到从天而降的灵感呢?作为被“庇佑”的少数人,他们有什么秘密武器呢?
以笔者拙见,如果想要成为灵感的宠儿,必须善于积累、专注研究、积极交流。否则,如果守株待兔地等待灵感,那么最后只能失望而终。
一、积累:灵感光顾有准备的人
获得灵感的过程,和水滴石穿的过程相差无几。
平时的积累,就好比一滴又一滴的水连续不断地滴落在石头上,仿佛力量非常微弱。然而,正所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积累的力量超出我们的想象。 经年累月的水滴持续不断的作用,终究使得石头穿孔。
最后水滴石穿的那一刻,就是灵感降临的那一刻。试想,没有之前的积累,最后这一刻怎么可能到来呢?
科学界流传着很多令人艳羡的“灵感故事”。
化学家凯库勒在睡梦中见到一条蛇咬住了它自己的尾巴,形成一个环状,在他的眼前不停旋转。凯库勒猛然惊醒,在稿纸上画下了封闭的碳原子环,终于满意地写出了苯的结构式!
瓦特看到开水壶里喷出来的蒸气,冲撞着壶盖发出咯噔咯噔的声响。这一现象触动了他。瓦特由此获得灵感,成功地改造了蒸汽机!
牛顿在庄园里闲坐,一只苹果砸到他头上,砸醒了一位科学巨人,砸出了一个万有引力定律!
这些“灵感大师”真的是因为幸运而被灵感砸中进而取得成功吗?其实不然。
如果不是因为凯库勒终日苦思冥想,那么,就算他一百次梦见蛇,也不能解开苯的结构式之谜。
如果瓦特不是数十年苦心研究,那么,怎可能因为看到烧水壶这样的普通场景,就能突发奇想进而完成蒸汽机的改造呢?
如果牛顿没有平时日积月累的研究,那么,肯定难以从苹果落地得到启发。
写作也同样如此。平时的积累是获得灵感的基础和前提。想要获得写作的灵感,需要日积月累地阅读和观察,需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和思考。
二、专注:忘我状态下的灵光乍现
当年你天天咬着笔杆,祈求灵感的时候,灵感偏偏躲着你。当你忘我地阅读、思考、观察、练习的时候,灵感或许会悄然而至。
不要忽略忘我状态下的这种灵光乍现,天才往往善于抓住这一瞬的灵光,点燃爆发力。
所以我们要善于抓住灵感。千万不要让它如蜻蜓点水般“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这些点点滴滴,通过精心组织和编排,说不定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就好比忽然有了写故事的灵感,并不等于一篇故事的所有情节会自动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灵感给予我们的或许只是一个人物形象,一个线索,一个脑洞,一个梗,我们还需要穿针引线,继续苦思冥想和多方构思,才能完成整个故事的创作。
古代名匠鲁班在林中不小心被茅草划破手掌渗出血来。为什么不起眼的茅草竟能这么锋利呢?鲁班陷入了沉思,他忘记了伤口的疼痛,仔细观察茅草发现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小齿。
他忽然想到:如果用有许多带有小齿的工具来锯树木,岂不是比斧头砍树更省力吗?于是锯子就这样被发明了。
试想,如果鲁班在意自己的伤口而不是专注于工具的奥秘,那怎么可能因此发明新的工具呢?
宋代著名画家范宽,钟情山水画的创作,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灵感,他搬去太华山常住,不惧山中清贫的独居生活,终日用心体味自然山水的神妙景色,久久沉浸其中。
经年累月的长期观察和思考,使得范宽对山水有了新的领悟,笔法也受到极大的启发,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山水画风格。
试想,如果范宽不去山林村野当中忘我地体会山水之美,那么怎能获得灵感描绘出那些生动美丽的传世佳作呢?
同理,在写作的道路上,专注是最好的修行。当我们专注于学习与思考,灵感或许会不期而至。同时,抓住瞬间乍现的灵光,继续专注于此,才有可能让灵感的种子生根发芽,在我们的笔尖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这句名言启示我们,交流对于创作不无裨益。
苏联作家绥拉菲靡维奇,出生军人家庭,行军生活给他提供了写作的素材,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让他时常充斥着文学创作的冲动。他常常与身边的人聊天,四处搜寻各种革命故事。
有一次,他听到三个达曼人讲述了一群贫民在黑海边行军的事迹,由此触发了创作《铁流》的灵感!一部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激情的佳作,带着激越昂扬的节奏,徐徐展开。
闭门造车可能让一个人才思枯竭走向死胡同。但是积极的交流,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收获意想不到的灵感。
正因为如此,需要创新思维的工作场所,都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交流空间。比如泰晤士河滨水区域,作为全球创新产业的集聚地,其空间设计遵循的原则是——
一切有空间的地方皆能停留,一切有停留的地方皆能交流,一切有交流的地方皆有灵感,一切灵感皆可引发创新。
足以可见,思想交流对于激发创作灵感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在既要有埋头奋笔疾书的勤奋,又要有抬头看路张嘴问路的智慧。在自由开放的交流中,灵感之神或许会悄悄点化我们。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由此看来,灵感并非从天而降,“灵感大师”们也并非被“庇佑”的幸运之星。我们只有善于积累、专注研究、积极交流,才能等到灵感的降临!
以上是我近日的拙见,各位简友见笑了。欢迎大家留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