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隐派怀疑《红楼梦》作者并非曹雪芹,红迷们真心寒
有一位红迷问过我,为什么索隐派要怀疑《红楼梦》作者,他们不也是喜欢《红楼梦》才读的吗?这样怀疑曹雪芹,真的不会让红迷们心寒吗?她自称自己是尤三姐,面对索隐派的质疑,她常常讲的一句话是:你怀疑曹雪芹不是作者可以,但请拿出证据。就是她的那种偏执,每当朋友们在一起讨论《红楼梦》时,都不敢怀疑了,因为她确实有尤三姐的挥剑自刎的气魄。
在《红楼梦》作者这个问题上,我本是不关注的,就我个人看来,《红楼梦》作为一部古典意味的小说,作者是考证来的,如果要把《红楼梦》拿去当史料的话,当然必须得聚焦作者。但是对于红迷而言,我们喜欢的是什么?不正是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宝黛的爱情悲剧、妙玉的个性、薛宝钗的才情吗?把心思聚焦到文该本上,才是一个红迷真正该做的。
但是很多人并不是像我想象的一般,他们更加偏执于作者是谁?考证派崇拜胡适、周汝昌等一代老红学家的考证,偏执的认为曹雪芹就是《红楼梦》作者无疑;索隐派则像玩耍一样,今天说是作者姓沈、明天讲作者姓洪,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姿态,只要在某一个史料中发现一丢丢和《红楼梦》相关的部分,便著书立说的开始做笑话,虽然胡适之考证的作者曹雪芹尚有不明确的地方,但是索隐派拿出的证据完全不能和胡适相比。就整个红学界而言,胡适的考证是最全面的。胡适和周汝昌考证中未解的谜题,别的红学考证或者流派仍旧没有解决。因此,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索隐派究竟是在读《红楼梦》,还是把《红楼梦》当做一个工具?
流派和红学研究可能距离每一个普通的《红楼梦》小说爱好者比较遥远,那么一个普通的红楼爱好者该怎么看待《红楼梦》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三点必须遵从:
一、永远相信自己的心的判断,永远尊重他人的判断
对每一个事物的理解,首先要符合自己的心。尤其是对于《红楼梦》,它真的太经典了,以致于经典到没有定论,如果我们听信某一流派的说辞,便会失掉自我。可能你读了某一篇《红楼梦》的文章,觉得很高深、很玄,自己对里面的一切都很陌生,请不要怀疑自己很肤浅。因为《红楼梦》自诞生起,就是文本独行的,后来的文章说的好听些,叫红学研究,说的不好听,便是读了这些小说的人拿着《红楼梦》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者是对《红楼梦》的臆想,甚至是把《红楼梦》当做一种工具,去宣传某些东西。
要永远尊重他人的判断,并不是信任他人。一个人的进步来自于不断的反省,最好的反省就是有好的参照物,别人的判断便是自己的参照物。
二、永远向着真善美
真善美从来都是人们所喜欢的,也是人们所追求的。吴氏红学考证中,将林黛玉之死考证为上吊而死,从来不被人们认可,但是87版《红楼梦》在拍摄影视剧时,将林黛玉之死考证为:焚稿断痴情,魂归离婚天。一边焚烧着诗稿,一边哭泣,就这样伤心这泪尽而亡了。什么是美呢?一个真正的《红楼梦》爱好者绝对不会接受林黛玉上吊而去的。因为前八十回中,作者甚至都没有写林妹妹的衣服、相貌,简直是世外仙姝一般的存在。
阅读《红楼梦》也是一样,我们始终要向着真善美的方向。而对于索隐派将作者映射为某才子,某皇帝,丑化《红楼梦》的行为,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三、用自己的判断和知识去传播正确的《红楼梦》
文化需要传承,传承需要传播。《红楼梦》传播的任务对我们而言更加的艰巨,比如2010版《红楼梦》和1987版《红楼梦》我们该如何向下一代介绍他们,是无所谓的任由年轻人去选择,还是加以指导,看似简单的一个事情,本质上是国学文化的传承大事。
不断的丰富自己,洗礼自己,《红楼梦》应该传播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