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落成泥想法简友广场

陶渊明归隐是消极避世吗?

2022-05-27  本文已影响0人  舒云1984

在教《桃花源记》时,有学生问,老师,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阿谀逢迎,就挂印归隐,却没想做点什么去改变这样的现实,这不是消极避世么?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班上的同学。

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

是有是的道理,不是有不是的理由。他们各持一端,争论不休。说不是的同学,找不到有力的根据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在争论中很快就居于弱势。

居于弱势的一方,向我投来“求救”的信号。我认为陶渊明的归隐不是消极避世,我与他们本就站在同一战线上。

我从哲学三问入手(我平时经常和学生说起“哲学三问”:“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要去哪里?”),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得知道“我是谁”。

陶渊明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句话说明陶渊明很了解自己,他知道自己不适合做官。他把官场视为“樊笼”,混迹于官场的自己,就像一只被囚禁的小鸟,不得自由。

他挂印离去,不是一时冲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三十是十三的误写)”,陶渊明怀有“兼济天下,⼤济苍⽣”的壮志,为了自己的壮志,他违背自己的本性,断断续续做了5次官。十三年来,他在做官辞官隐退归耕中徘徊。这十三年,是忍气吞声的十三年,是“不得开心颜”的十三年。

“吾不能为五⽃⽶折腰,拳拳事乡⾥⼩⼈邪”,最后终于忍受不了官场的“潜规则”,才挂印归隐。“束带备礼”是当时见都邮刘云的“潜规则”。“束腰带”见自己都看不起的人,在他看来,无异于阿谀逢迎。而“备礼”,让他更是不耻,作为一个清官,“礼”从何来,他可不愿为了“乡里小人”去搜刮民脂民膏。他想为民做事,可惜在当时的官场,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穷则独善其身”,既然不得志,那就做一朵“独善其身”的菊花吧。于是,他回到自己家乡,开始了种田养菊的生活。

他归隐后,并不消极,他依然关注民生,看书写诗。归隐后的他,精神获得了自由,这期间,他佳作频出,《归去来辞》、《归田园居五首》、《桃花源记》、《饮酒二十首》、《挽歌诗三首》等,广为后世传颂。他的诗,自成一派,他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也被尊为隐逸诗人之宗。

他归隐,不是避世,而是深知自己无法力挽狂澜。与其混迹官场,整日叹息,不如守住自己的本心,归隐田园。他的归隐,让他守住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活出自己,成就自己。

一个活出自我的陶渊明,你还能说他是消极避世的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