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尊重,多肯定‖《给……建议》1

2023-12-01  本文已影响0人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必须得啃读,一点一点的,正是在跟着大部队“随波逐流”中才发现,《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真的是宝藏,得作为自己的根本书籍,放在枕边,常读常新,贴下身去读。

这建议不只是给教师的,书中的不少理念、主张简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那就开始吧,一天一条,按照魏智渊老师重新解读的,认真啃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教师圣经”吧。

放在开头的核心条目的是《致未来的教师》,其中有太多的温情提示,有一条条的真知灼见,人到中年,我更觉读得太晚,必须得认真践行。

1.真心尊重孩子

①必须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学生的学习是发生在教师与孩子双方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中。

这里强调活生生这个词,不能把学生和老师标签化乃至异化,成年人有成年人的理性和七情六欲,学生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喜怒哀乐。

了解了这些,然后再谈及教学和学习,才更容易事半功倍

②要想促进孩子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刻苦顽强的用功去学习,必须在他们身上注入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

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孩子的自信心丢掉了,那就相当于有一堵墙挡住了他通向认知的道路。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差别并不大,之所以后来千差万别,还是因为是否有“相信自己能行”这种心理建设在内心牢牢的生根发芽、茁壮长大。

我是眼睁睁地看着我的闺女掉进“低效的勤奋”中难以上岸,看着她越学越怀疑自己,她的自信心,在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到底是从啥时候离她越来越远了?

我非但不能体谅她,还一味的明示暗示她用功不够,甚至还会时不时得呵斥她“为啥不操心”?!

我越读越觉得“医不自治”在我身上表现得越发淋漓尽致!!

惭愧惭愧,丢人呐丢人!

如果自信心丢掉了,自尊再得不到保护、呵护,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会积累出深深的痛苦乃至屈辱,这种精神力量若突然燃烧或者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这个维度深思,有太多的父母乃至老师,实际上就是杀“人”(自信心、自尊心)于无形的刽子手!!

③自尊感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

想想我们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他是不是眼神无光、耷拉着脑袋、爱咋滴咋滴的一副“烂泥扶不上墙”的可恨模样?

这时候的孩子不只是耳朵关闭了,恐怕连心门也关闭了吧。

更可怕的是,还有部分孩子不仅不反驳、不反抗,连燃烧或爆发都找不到出口,慢慢的,他就跟自己的命运妥协了,习惯于被别人贴上一系列负面的标签,这些孩子的需求往往被忽略,他们没有机会被“看到”。

试问,教育之光最该照的,爱之火最该温暖的,不正是这样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背阴”地带吗?

原本每个孩子都是伶伶俐俐的来到这个世界,被送到学校来,他们都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被送到我们手中,若师生之间能够有无限的信任作为桥梁,那师生关系就将被建设成一个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世界。

未来可期,一切皆有可能。

④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

为人师,就是要想方设法get到儿童认知路上的堵点和难点,帮助他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给予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条件,助力其“思维的觉醒”。

要知道,我们最该做的是静待花开,是有“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定力和包容心。孩子今天学不会的,明天;今年学不会的,明年,人生那么长,何必太急切?!

刚开学两个月,我已“很荣幸”的被老师叫到学校“耳提面命”了两次,一次是小家伙月考时半面空白,一次是被同学屡次控诉。这还不说班级群里他因为作业问题、忘带资料等上了“光荣榜”。我不得不一边做深呼吸,一边心理建设:不气、不气,不生气,再念几遍《父母规》,儿子是自己生的,切记被情绪小怪兽反噬……

苏翁的《给教师的建议》,我必须经常读,当做降火/压药,当做指南针,不然面对孩子的种种不尽如人意,我又如何能hold得住自己?

2.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

①为人师者,亟待解决的是教会儿童进行脑力劳动,教会他们思考、观察、理解,从脑力劳动的成果中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力量。

看到这句话,我不由得深思,做老师这么多年了,我到底有没有教会孩子们如何学习?我到底知不知道怎样让孩子们学习到“如何去学习”?我自己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教会孩子们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很明晰的给出了劳动→观察→理解→思考四部曲。

我的两个孩子也次第长大,我又给他们提供了这四部曲的合适环境了吗?

细思极恐。

没有!!

那我动辄气急败坏的训斥他们“不听话,不好好学习”就越发显得极其可笑、极不负责任了。

错本在我!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不同的使命走到我们跟前,不可能像车间流水线上的产品那样整齐划一,自然,我们无法用单一方式一刀切的看待不同的孩子。

教育实际上是来料加工,有的孩子天生是白杨树、白桦林,有的孩子天性是葡萄架,还有的孩子就是不起眼的小苔米……

压根就没有做好调查研究,没有真正的仔细观察、透彻理解孩子(哪怕是自己生的),就颐指气使,哪儿来的自信和气势?

②不只是我们应该看到和感觉出,也应该让孩子自己看到和感觉出,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没有一个孩子是无可救药的,即使遇到,这也只是我们的自认为,事实和“我认为”之间很可能还隔着一个马里亚纳海沟。首先应该做的,不是抱怨,不是指责,而反思自身,我的耐心够不够?我的方法技巧够不够?然后给予孩子无限的信任。

这就像海涅所说的,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的随他。而灭的每一块墓碑下面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

在这一节中,苏霍姆林斯基还建议,为人师者除了掌握好的教学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使用这些方法中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和真真正正的爱。

教育这事绝非单向的输出,应该是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而且“教者之学”更为迫切。

可笑的是,一旦站上讲台就觉得高高在上,一旦做了老师就停止了学习,这样的师者还少吗?

我阅读苏翁的书,越觉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该一直勤学不辍不错的继续读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