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245
2024-8-15 二百四十五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0.6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语音整理
这一章虽然读起来比较拗口,但是很有意思。它记述了孔子在日常各种场所的衣着服饰,也反映了中国发达的服饰文化。本章一开始就说“君子”在衣着上应该如何如何。在这里没有说孔子,而是用了君子。实际上表明这种衣着打扮在当时是很平常的服饰,是君子,也就是贵族,他们平时穿着服饰的基本要求。所以,本章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它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首先来看。“君子不以绀緅饰”,“绀”是深青色带有一点红。“緅”是黑中带红。“饰”是装饰,在这里指衣领和衣袖的镶边儿。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穿衣服对于颜色是非常讲究的。他不用这种接近紫色的深红色来做衣领和衣袖的镶边儿,因为孔子特别讨厌紫色。孔子曾经说过,“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在孔子看来,朱红色是正色,而紫是所谓的间色,是由正色朱和正色黑混合而成的颜色,不是正色。间色的紫夺去了正色的地位,就好像郑国的乐曲破坏了雅乐一样。因此,这句话我们就理解为,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不可以用那些接近紫色的布料来做衣服领袖的装饰。
“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有人说是指内衣,我觉得应该是指平常的家居服,就好像我们现在居家时候的休闲装,比较宽松,比较舒适。孔子认为这种“亵服”也不能用红色和紫色。这个“亵”呢,有亵渎的意思,也有轻慢的意思。因为红和紫相互搭配,显得比较花哨。就是说孔子认为在家居的时候,穿着打扮也应该是庄重的,不应该过于花哨。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当暑”就是夏天的时候。“袗”指夏天穿的单衣。“絺”和“绤”都是指葛布。“絺”是细的葛布,“绤”是粗的葛布。就是说,夏天想要穿的凉快一些,就用葛布来做衣服。但是这种布比较透,“必表而出之”,里边要有内衬,要不然就走光了。从这一点上看出,孔子在穿衣上是非常讲究的,对于细节也是非常注意的。
“缁衣羔裘”,黑色的羊皮袄。“缁衣”是黑色的衣服,它要配羔裘。“羔裘”,黑色羔羊皮。“素衣麑裘,黄衣狐裘”。“麑裘”,白色的小鹿皮袄。“狐裘”,黄色的狐狸皮袄。孔子冬天穿皮衣,皮衣外边要有罩衣,它的颜色要搭配好。如果是黑色的羊皮衣,那罩衣就用黑色;如果是白色的鹿皮衣,罩衣就要用白色;而黄色的狐狸皮衣呢,罩衣就要用黄色。总之,它的颜色要协调一致。我们现在穿西装也是讲究这个颜色的搭配,黑配黑,白配白。上下的布料要一致,颜色当然也要求一致。
“亵裘长”。凡是带有“亵”的词,就是指在家里穿的便服。“亵裘”就是指在家穿的皮袄。它比较长,这样才能够舒适保暖。“短右袂”,“袂”是袖子,右边的袖子要短一点儿。因为在家里要做一些家务,右边的袖子短一点儿,做事就比较方便。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这个“寝衣”呢,有人说睡衣。实际上不是睡衣,它是一种被子。古代的被子有两种,大的叫衾,小的叫被。这个“寝衣”,我们可以理解成像睡袋那样,睡在里边的时候可以把胳膊放到它的袖子里,长度大概是身高的一点五倍。
“狐貉之厚以居”。“居”意思是坐下来。它实际上是在表达要用狐裘做成一个垫子。这样坐的时候会舒适一些。
“去丧,无所不佩”,就是一个人出了服丧期,身上想带什么就带什么。与之相对应的是服丧期不能佩玉,穿着打扮要简朴一些。在古代佩玉是很有讲究的,尤其是作为一个君子,他一定要有配饰。这些配饰,叮当作响,不仅显示一个人的财富,而且还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行走的时候,玉佩发出的声音要合乎音律,这就意味着佩戴者的步履比较稳健。如果某人身上的佩玉乱响,也就意味着失态。
“非帷裳,必杀之。”“帷裳”,是上朝或者祭祀的时候,穿着的正式礼服。按照周礼,这个正式礼服一定要用整幅的布来做,不能剪裁,多余的部分就做成折叠。那孔子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如果不是正式的礼服,那一定要剪裁掉多余的布料,就是“必杀之”这个“杀”读去声,意思是“剪裁”这样做既能省工又能省料。
“羔裘玄冠不以吊”。“羔裘”,我们前面说过是黑色的皮衣,“玄冠”是黑色的帽子。穿黑色的衣服又戴黑色的帽子,这样的服饰就不能够去吊丧。因为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西方不大一样,西方参加葬礼都要穿黑色的,而中国古代呢,参加葬礼都要穿白色的。
“吉月,必朝服而朝。”这个“吉月”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每月的初一叫吉日,每年的正月叫吉月;第二种说法是这个“吉”系传抄错误,应该是“告月”,就是行告庙之礼的时候。究竟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也无从考证。我们就给它理解成一个特定的时刻,一定要穿朝服来上殿。
总之这一章讲的就是孔子关于穿衣服的一些规则。在家穿什么,穿什么款式,穿什么颜色;出门穿什么,夏天穿什么,冬天穿什么;颜色如何搭配;家居的时候穿什么,睡觉的时候穿什么;它的尺寸大小;甚至家里坐的垫子该怎么来做,都是有规矩的。
李零讲解
这是讲穿戴。
(1)衣服的颜色。君子的衣服,最忌大紫大红:第一,不要用绀、二色作领子和袖子的颜色;第二,不要用红、紫二色作内衣的颜色。“绀”,音gàn zōu,是两种接近紫色的颜色。(4)“亵服”是平常在家穿的衣服。
(2)夏衣。夏天穿葛衣,凉快透气,但不能直接见人,外出一定要罩上一层外衣。“袗”音zhěn,单衣叫袗。“绤”,音chī xì,是细葛布,绤是粗葛布。
(3)冬衣。冬天穿皮袄,外面也要有罩衣,罩衣的颜色和皮袄的颜色要相称,缁衣(黑色)配羔裘(黑色),素衣(白色)配麑裘(白色),黄衣(黄色)配狐裘(黄色)。裘是翻毛的皮袄,羔是黑羊,“麑”音ní,是小鹿。
(4)家里穿的皮袄。这种皮袄比较长,但右边的袖子比左边短,这样裁制,便于做事。
(5)被子。程树德说,“今日本之被,有领有袖,惟长较常服之衣倍其半,盖即古寝衣之制”。“常服之衣”,长度是脖子以下的高度,“倍其半”,是此高度的一倍半,如身高170厘米,被子要有255厘米。“寝衣”,即被子,大被叫“衾”,小被叫“被”。被子,属床上用品。有人说,这个词不雅,应按日语,改叫寝具。
(6)坐垫。要用皮毛厚的狐貉之皮为之。“居”有坐义。
(7)佩饰。丧服既满之后,什么饰物都可以佩戴。《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只有服丧期间才不佩玉。
(8)衣服的尺寸。上朝和祭祀的礼服最宽大,叫“帷裳”。除此之外,尺寸要递减。“杀”音shài,是递减之义。
(9)丧服。吊丧要穿白,不能一身黑,如欧西之俗。“羔裘玄冠”,是黑皮袄、黑帽子,喜事才穿,和西人相反。
(10)朝服。“吉月,必朝服而朝”,什么叫“吉月”,前人有争论:一说是月朔,即每月的第一天(孔注以来的旧注都这么说);一说是正月,吉可训始,始日始月,皆可以吉名之(清夏炘《学礼管释》);一说是“告月”之误,如《礼记·缁衣》“尹告”误“尹吉”,“告月”见于《春秋经》和《公羊传》,是月朔告庙之礼(清王引之《经义述闻》)。这三说,第一说不可信,古书可以把月朔叫“月吉”,但没有把月朔叫“吉月”的;第二说,程树德以为最合理,也没有根据;相比之下,还是最后一说更好。清俞樾取王说,但又辩论说,告月不是告朔,告朔是岁末天子颁朔授历于诸侯,而告月是每月之末,有司以下月之朔告于诸侯国的国君(《群经平议》)。不管什么日子吧,朝见国君,一定要穿朝服,总没有错。
(11)斋服。“齐”同斋,“明衣”是浴衣。古代斋戒,一定要洗澡,洗完澡,一定要穿浴衣。浴衣是布做的。古无棉布,所谓布,是麻布或葛布。程树德说,“日本国俗,浴时例有浴衣,犹古制也。清初学者不知浴衣之制,于是种种曲说由此而生”。
最后一条(齐,必有明衣,布。),朱熹连下“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另为一章(以同言斋戒),但皇疏和邢疏分章如此(以仍言衣服)。
铎罡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