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叨

以前总觉得小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羡慕做大事人的丰富。最近发现自己了很大的转变,比如我能更好的了解到,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构成了人的很丰富的部分。像冯唐讲述父母的时候所说的:“他们两个人给了我不同层面的影响。在我看来,父亲是佛性的,一天说四五句话,喜欢安安静静待着。母亲则像水缸里的鱼,一直张着嘴。后来明白,做小事的不要看不起做大事的,做大事的不要看不起小快乐。”这种了解让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转变,似乎我少了很多烦恼,也拓展了思维的格局。我更懂得如何去欣赏,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接纳和学习事物的不同部分。这让我的内心更加自如,更加踏实,也更加真实。
或许这是我的一个阶段,最近的我总能对相对对立的见解产生和合的心态。准确说我不再那么偏激和执着一种可能,哪怕那是真理。而在此之前我是不具备整合能力的。在甜甜与导师的事件中,我向甜甜学习到了很多。在事发之时,我的耐心是有些轻视她的这种发心。我觉得什么事儿还是需要更清楚点儿,遇到任何问题就用佛法的这个“大扳手”见钉子就敲,生敲、硬敲,属实是有些理想化的。因此当甜甜说 “我要修忍辱。”时,我是觉得她有些阿Q.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似乎有些偏执了,在没有了解和认知“忍辱”这个词汇之前,我的判断一定是不准确的。后来甜甜在群里发了一个帖子,看后觉得特别受用,也提醒了自己今后不要轻易下断定——“等一等,很值得。”
六度波罗蜜中有一度叫“忍辱”,修忍辱是菩萨成佛必经之道,也是我们凡夫在当世生活是否得到安乐的重要修行手段。忍辱不是指一味的包容别人的烦恼和恶意,而主要是指降伏自己的烦恼,是调伏自心不令起恶,令我们扩大心胸,需要用智慧去加以观照和转化。逆境或伤害中修习“忍辱”尤其重要。说的简单点儿,不是说要忍什么,而是提策自己不要随着嗔心和烦恼跑让自己处于能量守恒的一种状态。佛教中的忍辱细分下来是有次第和结构的。忍辱”有六个层次,即力忍、忘忍、反忍、观忍、喜忍、慈忍。
第一种叫“力忍”,就是要用力量才能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就像当年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一样,硬生生的忍下来。虽然也生气,也委屈,但还是忍下来了,不想去报复,有怒火而不发作,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种叫“忘忍”,就是说这个事我把他忘了。唾面自干,别人唾了自己一脸唾沫,擦都不擦,让它自己干,把这事给忘了。这不容易,但是确实有人能做到:你对于我怎样,我不跟你一般见识。于我而言,我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很随喜自己了。
第三种叫“反忍”,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通过思维或者想自己以前一定也这样伤害过对方,如今果报现前,他才这样对待自己,这是反忍,反过来找自己原因。在佛教中,时间是无限的。众生生活在无限生命中,而在世间大部人对时间的认知是此生此世。
第四种叫“观忍”,无我相,谁骂谁?无人相,谁骂我?谁骂谁,谁骂我,二者都不可得,都是空,天大的委屈像没发生发生一样,什么都没事,不必解释,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功夫,无辱可忍,是真忍辱。
第五种叫“喜忍”,碰见种种无理横加的事,别人忍受不了,我却很欢喜。这需要日常的心绪训练上的累积,唯有常常训练,在对境的时候才能露功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佛教的人可能会这样思维:打击我们的人,当他在刺激我们的时候,就是在成就我们的道业,这是逆增上缘,内心还要感谢他们给你一个修忍辱的机会,无忍不成道!无外乎就是本质进行一种安立。有时候我们觉得是什么,可能就是什么了。比如,你觉得自己不好看,或许谁也没法代替你去改变这个认识。
第六种叫“慈忍”,慈悲之心。
絮絮叨叨,胡说八道的习惯总也改不了。
这未尝不好。写完了,觉得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