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成长励志想法

孩子跟同学打架了,你会怎么办?

2019-06-11  本文已影响0人  粘人的小刺猬

熊孩子们打架,家长要教孩子打回来么?

说到孩子打架,这是多子女家庭的养育过程中,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同时也多发生在小伙伴玩耍的时候,还有就是发生在学校。

家里的两个孩子打架,以及孩子在公共场合跟其他孩子起冲突,以及在学校跟小伙伴起冲突的问题。

先说俩娃或者多个娃娃家庭中孩子们打架的问题,都快把家长们烦透了。

一个家庭里,大儿子16岁,小的5岁,总是欺负弟弟,看到就烦,甚至跟同学说弟弟是个废物,就知道吃和哭。

另一家的两个宝贝公主,姐姐7岁,妹妹5岁,为了争一个小蛋糕,直接相互抓脸,扯头发;

还有一个家庭的妈妈说:两个儿子大的8岁,小的3岁,总是吵架,大的从来不会让着小的,只怕他爸爸,不怕我。

每天都会被问道: 通常我都会问家长,你们会怎么做呢?

通常家长的常规表现有哪些呢?

“你们俩都给我住手!现在就住手!回房间,想好好说话的时候再出来!”——这是法官。

“来来,妈妈再给你买一个更大更好的,妈妈陪你玩,不跟哥哥玩了。”—这是救火队员。

“别哭别哭,妈妈给你评评理,是哥哥不对,妈妈帮你抢回来。”——这是裁判。

“为了这么点儿玩具就动手打架。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很懂得照顾弟弟妹妹了!你应该爱你弟弟,兄弟之间就是要相互关心,懂得分享。

以后出去,你们两个更得相互帮助,不能打架……”——这是唐僧。

想要引导孩子和平相处,家长不能总做“法官”和“裁判”和“唐僧”,而是要做“翻译官”——把孩子无法说出的情绪感受、内在想法说出来,再引导他们自己解决。

家长可以这么说:“宝贝你生气了我可以理解,妈妈也有生气的时候,但用打人的方式回应不是好办法。

你愿意跟我说说你和弟弟在争吵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吗?”

“即使你们打架我也爱你们,我知道你们也都爱对方。

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你们既能在一起玩得开心,又不互相伤害呢?

”---我们不能做以怒制怒的家长,不能做忽视型家长,不能做骄纵型家长,我们要做沟通型家长,耐心倾听,引导孩子讲出心理感受,在引导他们自己解决。

再譬如,孩子们之间难免发生争抢,你完全可以用搞怪的方式化解矛盾,比如你可以把自己当成老鹰,告诉大宝是母鸡,要保护二宝这个小鸡宝宝。

这样的游戏不仅孩子们爱玩,而且会让大宝开始学会保护二宝。

或者做个“主持人”,让孩子们尽情地来一场枕头大战吧,妈妈知道你们都很生气,这样吧,妈妈参与你们的战争,我们来一一场枕头大战好不好,用游戏的方式幽默地解决问题。

或者还可以这样做“孩子们,我猜你们俩现在都感觉很烦,不知所措,在找到解决方法之前,你们可以先分开冷静一下。谁冷静完,可以亲一下妈妈,两个人都亲完妈妈,就可以一起玩了。”

这些都是家长可以去运用的办法。

通过这样的方法,家长不难总结出一个核心点,那就是当孩子起冲突的时候,在调解孩子问题的时候,家长的沟通结构和用词都很关键。

我交给大家一个步骤:

【首先认同孩子情绪】

指出孩子的问题

【明确你这么做是不对的,建立规则】

询问孩子应该怎么办,或者很小的孩子家长可以给出建议让孩子去选择。

【鼓励孩子去行动】

化解矛盾,再次建立规则,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咱们可以怎么做。

【认同孩子的情绪】

妈妈知道你受伤了,很疼对吧,来妈妈抱抱你;妈妈知道你很很想跟哥哥一起玩。

你可以告诉哥哥,而不是把哥哥的书给撕了对么?

如果哥哥弄坏了你的玩具,你会生气么宝贝?

所以我们可以原谅哥哥,去抱抱哥哥,还是去亲亲哥哥呢?

很多时候小孩子会说:不要,因为害怕。

所以你可以继续说:妈妈陪着你,哥哥很爱你!

妈妈相信你能做到!

妈妈知道你其实不想动手打弟弟。

你看昨天还因为别人家的大孩子欺负弟弟而冲到前面去保护弟弟。

妈妈知道你很爱弟弟,妈妈也知道弟弟因为打扰到你的独处时间了。

所以你会很烦,但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的方式告诉弟弟。

而不是直接推开对么?

下次弟弟在这样那你可以怎么做,抓住小手,告诉弟弟你生气了,这么做不对。

如果你想要哥哥陪你玩,哥哥看完书来陪你。

(当你把玩具做好分类以后,你过来找哥哥)等等。

用这样的步骤来解决,你们学会了么?

千万别再出现课程开头的那种那些做法了。

我再重复一下步骤:

【首先认同孩子情绪】指出孩子的问题

【明确你这么做是不对的,建立规则】

询问孩子应该怎么办,或者很小的孩子家长可以给出建议让孩子去选择。

【鼓励孩子去行动】化解矛盾,再次建立规则。

我们知道,孩子之间的冲突除了发生在家里,也多发生在小伙伴玩耍的时候,还有就是发生在学校。

接着我们就来解答很多家长提到的,孩子在公共场合跟其他孩子起冲突,以及在学校跟小伙伴起冲突的问题。

其实,年幼的孩子经常会为一件玩具,一点小事而跟同伴发生争执。

这是因为学龄前的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

这个时候孩子只能够站在自己立场上,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不能认同和接纳别人的意见。

这样在孩子相互交往的过程当中,就难免会出现误解,产生矛盾,甚至会发生争吵和打斗。

其实呢,这种外在行为恰恰是孩子内在心理活动的表现,是他们性格特征和大脑判断,选择、决策能力的反应。

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体现了孩子人性本质力量的某些方面。

那幼儿之间的争吵,是非常常见的表现。

也正是在这种争吵和打闹中,幼儿学会了观察和分析,有了学习和他人交往的机会,并且能够在观察学习中掌握与同伴相处的一些技巧。

如果孩子们之间始终都能和谐相处,没有任何矛盾冲突,那反而缺少了这种锻炼的机会。

所以,成年人常常发现有些幼儿一分钟之前是敌人,一分钟之后又成了游戏伙伴。

那因此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无论孩子是打人还是被打,家长都不必过于紧张。

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发展朋友间的关系,相信在经历了这些数不清的纠纷,真挚的这种教训之后,孩子会逐步的适应冲突。

举个例子,比如我也经常带孩子在小区的游乐场游玩。

当孩子们玩滑滑梯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想自己先去滑滑梯,但规则是需要排队轮流,有的孩子就不愿意会大哭。

其实家长在家的时候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这个意识,比如我经常跟我女儿玩的一个游戏,我会故意去抢女儿手里的玩具,或者她正在玩的东西,我女儿会说不可以,这是我的。

我就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因为我看到你的玩具很酷我很羡慕,我也想玩一下。可以你先玩10分钟,再给我玩10分钟,我们轮流玩可以么。她会说,那好吧。

但如果我女儿特别不愿意,我也会尊重孩子的意愿的。

(以前我会说,你好小气啊,都不懂得分享,我女儿会说,哼,就是我的)

所以我这么做的一个好处就是,当她在公共场合或者小区里玩,想去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或者公共玩具的时候,她就可以用我们互动的方式去跟小朋友交流了。

而不是直接抢,或者很受挫的回来了,告诉妈妈说小朋友很小气这样的评价的语言了。

可以建立起孩子的规则意识,包括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感。

但是我发现,小区里有很多家长不这么干,尤其是老人带孩子的,他们会告诉孩子,从这边上,快点上去。

还有的家长看到两个孩子争执不下的时候,出来说小姐姐你让一下,让弟弟先上,他是弟弟,你要让一下等等。

别人家的家长再给我们的孩子做错误的示范。

那么我要告诉家长的是,这是孩子未来的处理问题以及社会性能力的培养,你的干预已经破坏了孩子的自然成长。

那就有家长问了,老师,孩子们都动手打起来了也不插手干预么?

这是个好问题,家长在处理孩子冲突的时候,一定要明确什么时候可以不介入,什么时候需要介入?

那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时候可以不介入呢?

就是当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推推搡搡,一般不会引起伤害的时候,也不需要大人的干涉,就不必要插手。

大人一插手,反而会剥夺孩子获取宝贵社交经验的这么一个机会。

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打架,家长应该是旁观者,而非是仲裁者。

孩子们在交往中出现冲突,是他们在群体交往中协调,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孩子们也是通过这种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学会了怎么坚强,怎么坚持独立的见解,学会了怎么样竞争怎么样协调,学会适度的表现自己,培养忍耐能力,不断的增长与其他孩子交往的知识。

因此,如果孩子的打架行为发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并不是十分厉害,家长就不应该过多的干涉,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好了。

如果大人一介入,就会把小孩之间的冲突上升到大人之间的理论了,两个家长可能就干起来了,并且家长一旦介入太多,还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2、那什么时候应该介入呢?

如果孩子之间的矛盾升级到了暴力,比如打,咬,明显有人会受到伤害,家长就应该立刻介入并制止了。

但是也不要马上的呵斥进攻者,而是先救出并安慰受伤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是进攻者,那要先把被攻击的孩子的注意力引走,而后把你的孩子带到一边,然后调整下情绪,平静的告知他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并告诉他:你打了小伙伴,他疼了。

你可以警告他再次攻击他人的后果,“你要是再这样,我们就可以回家了,不在这里玩了”(一定要注意不能说妈妈不要你了之类的话),同时,家长发出这样的警告后,一定要说话算数。

有一份研究表明,在打架、犯罪的青少年中,他们的攻击行为可以追溯到幼儿期。

因此,对孩子在争执中出现的攻击行为,家长必须坚决的制止。不能怂恿宝宝施以拳脚,更不能亲自出马为孩子讨公道。

那同时我们还做还要做到的事,我们不要偏袒任何一方。

有些家长会在冲突中偏袒自己的孩子,有些则为对方孩子说话,还有一些家长要追究到底是谁先动手的,虽然这些行为可能都是出于好心,但是这些行为都不恰当。

袒护任何一方都是不公平的,也没有必要追究谁先动的手,介入孩子矛盾中时,家长应该是和解的使者,而不是法官或者是陪审团。

谁先动的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制止了这场冲突。

当自己的孩子被欺负时也不能逃避,有些家长会对孩子说,咱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嘛。

但这并不是非常好的办法,时间长了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退缩性人格,甚至会变得孤僻,冷漠,焦虑。

两个孩子发生冲突,首先不能当着弱的孩子去批评那个强的,因为越批评强的孩子,弱的孩子就会显得越弱,一定要让那个强的先到一边去就会引起他的内疚,让他去怜悯这个弱的孩子,只要他产生这种怜悯就可以让他道歉后离开。

然后呢我们在跟这个弱的孩子研究怎么对付这个强的,问问他你是怎么被打的他为什么要打你。

然后研究下次他再打你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对付他,比如如果他下次再打你你就抓住她的手,叫老师来帮忙,如果太强你打不过可以推着他的肩膀把他推倒,赶快跑。

在对方很强,又对孩子有很大危险的时候,应该教他这样判断,保护生命是第一位的,拔腿跑也是很好的。

总之呢,当孩子们之间发生争执时,家长不要以“好孩子是不会哭,勇敢的孩子是不会哭的,小男子汉是不会哭的”这样的话来制止孩子委屈流眼泪,也不要用坚决站在孩子一边,来强化他的痛苦和仇恨。

压制和纵容也是不可取的,冲突和争执是一门功课。是孩子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高交往能力而付出的代价。

能够让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够锻炼孩子的辩论才能。

所以家长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来看待孩子之间的冲突,理智的引导孩子在争执当中学会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比如呢,宽容别人,谦让同伴,同时要学会坚持自我,勇敢面对,承担责任等等。

让孩子运用智慧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合乎实际的,也是合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的。

好的,讲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分享就要结束了:我们来总结一下,当孩子起冲突的时候,我们要明白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家长不要过分焦虑,也不要上升到家长和家长之间的冲突。

要理智的分析和观察孩子冲突的事由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决定家长是否介入和参与进来。

当孩子受委屈的时候,同样的需要认同孩子的情绪,给孩子拥抱建立安全感,之后要带着孩子解决问题,通过沟通了解事情的全过程。

如果是自己孩子做错了要告知孩子,并规范孩子的行为,如果自己孩子是受到攻击的孩子,要给孩子鼓励和拥抱,建立安全感,同时教会孩子遇到冲突的解决方法。

如果可以,我建议家长们不妨可以带着孩子做一些情景演练,模拟孩子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情况。

1、比如被大孩子欺负

2、遇到陌生的叔叔

3、新闻上提到的幼儿园的孩子被老师虐待和性侵的案例也值得我们家长提前教会孩子怎么反馈怎么保护自己。

哪些地方是只有爸爸妈妈可以看到和摸到的,哪些是不可以的,陌生叔叔给东西是不可以的等等。

这才是父母对孩子保护最应该去学习去实践做的一些事。

孩子渐渐长大,其实家长可以适当的给孩子普一些:“如何与孩子一起培养正确的性观念,保护孩子的安全”。

譬如,多大的孩子开始接受性教育合适?

孩子看到父母啪啪啪怎么办?

如何与孩子分床睡?

孩子爱上讲脏话怎么办?

等等等等,让孩子正确的认识性,远离伤害,保护自己!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分享到这里。感谢你的收看,让我们一起学习做个好家长。

让你的孩子成年有成人。

而我们在学习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成长~

晚安,手机边我最亲爱的你~

愿你,做个好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