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谁选摘
杜甫的十三世祖是西晋名将杜预,曾参与讨伐东吴,结束三国分裂,可谓战功赫赫。同时,杜预又是儒学名家,曾给《左传》作注。杜甫的爷爷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文采名震天下。杜甫有这样的家世,自然胸有大志,以家族为荣,想做一番事业。
但他时运不济,只当过八品小官,战乱之中,颠沛流离,贫病交加,最后死在一叶扁舟之上,的确是郁郁不得志。但他忧心国家命运、黎民疾苦,写成千古不朽的名篇,将自身与国家融为一体,一咏一叹之间,就具备强大的历史穿透力。
他的喜,是“剑外忽传收蓟北”;他的怒,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哀,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的乐,是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是如此接地气,将忠君爱民之心化作笔底文字,却又那么真诚,毫无说教之气,读了让人动容,觉得心灵得以涤荡。于是杜甫的诗被儒家推为经典,可以与“四书”“五经”并列。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列古今诗坛最高峰。
不过,很遗憾的是,这个响亮的称号,杜甫本人是不知道的。杜甫活着的时候,不能说籍籍无名,但他的名声非但无法与李白相提并论,连次一等的王维、高适、王昌龄都远远赶不上。当时的一些诗人选集,都看不到杜甫的名字。
一直到中唐,杜甫死了四十年后,元稹和白居易开始推崇他。从此他被推得越来越高,到了明朝,他荣升为“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