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7) | 明,清,民国儒学走向
上回聊完了儒学巅峰时期的两宋。
其实宋朝的老百姓过的还是可以的,因为政府比较弱势,好像我们中国的零星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是从宋朝开始,所以老百姓的日子相对来说好过一些,然后知识文化各方面都是比较精进。
我们接着进入元朝。
元朝的铁蹄征战,管理方式我们就不细说了。前后也就九十八年。前期元朝南下是因为想用汉人之法来统治汉人,在北方的时候还是很尊敬儒学,开始也是奉为官学的。但是他作为一个入侵者,我们平时得到的印象好像他也对佛教和道教都很尊重。比如说射雕英雄传写到的吧?丘处机被请到大漠去讲道,还有藏传佛教进入中原,就是神雕里的金轮法王了。当然了,这些是小说家言,但是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观点。
蒙古族有自己的长生天,也就是发源于原来最简单古朴的萨满教的信仰。元朝初期搞了一段儒学后发现不怎么带劲,可能和自己的信仰啊,以及佛教,道教比起来,儒家太弱势。毕竟儒家在这这个时期已经不能够作为一种宗教来凝聚人心。所以到后期元朝分人十等,儒生是排在第九位,最后一位是乞丐。也就是说比要饭的好一点,连妓女都不如了。这种情况下,你能指望学问有发展吗?
所以我们也就跳过元朝吧,直接进入明清。
中国的历史上来说都号称大一统王朝,但是真正行之有效的中央集权,铁桶江山,应该就是明清两代。那么集权政治下,哲学和自由思想的发展会得到什么样的进步?专制使人变成犬儒。这个时期产生的大部分官方学者,你们觉得可不可以用犬儒来称呼?
我想纠正一下,犬儒其实并不是骂人狗学者的意思。我们这里补充下这个知识点。
犬儒是个外来词汇,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弟子迪奥根尼的哲学流派。其实主旨就是以自己的道德标准来忽视外界的环境。大概意思就是说,哪怕生活得像条狗,我还是要坚持自己的道德标准。但是犬儒在后期意义上产生了根本变化,虽然依旧蔑视世俗的观念,但是却丧失了道德原则。原意是无所谓高尚,贵贱,后来变成了既然高尚贵贱没有区别,那就无所谓高尚 。对世俗的全盘否定变成了对世俗的照单全收,成了一种无赖的意思。
这种人在极权政治下特别多。因为无力改变,就看透一切,政治冷感。犬儒主义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
所以,犬儒不是狗知识分子。你我多多少少有些犬儒主义。我们继续讲儒家。
其实明朝的儒学,还是从宋朝一脉相承。主要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明朝其实比较有名的,就是东林党啊,东厂这些,思想禁锢来说,应该算比较严的。但是还是产生了一个奇人,就是王守仁,即王阳明。当时明朝的官学是朱熹的程朱理学,大概是因为朱元璋也姓朱的缘故,朱熹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抬高。科举考试不但要考儒家经典,朱熹的注解也要考。
我们上一回提到过,陆王心学,其实是把王阳明归在主观唯心主义这一流派的。由于朝政发展到后期,或者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主导官学地位的理学,由于过于追求修身修心,借佛道说理,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空谈和思辨陷井。空谈心性,不切实际,不识时务。朝政官场就更加腐败,理学就是一个政治附庸,更凸显无用和空洞。王阳明在这个时候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希望能够取代理学,挽救儒学和朝廷的败相。
我们这里讲一下王阳明的学问。这个人非常特殊,完全不同于其他学者。他是个思想家,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文官,更重要的一点,他还是一个军官。“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就是他说的。就是说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理论上有高度,学术上有研究,实践中有战果,这简直就是一个21世纪的全新复合型人才。在明朝的政治高压下面,他还可以开办书院。那是非常了不起的。
有朋友问到他的学问。我去阳明洞的时候看到过他的几个句子,印象很深,“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们仔细来看,这个理论很明显是从道家发端。第一句就是道,第二句就是德嘛。
这里我们补充些知识。道德经三个字,你们怎么理解的?实际上,是“道,得之经”。这个讲理论一时难讲清。我们打个比方。你站在原地,那么你可以往任何一个方向走。这就是“道”,也就是“有”,也就是“无”。能不能理解?所以“无善无恶心之体”,其实就是“道”。但是你现在朝一个方向迈了一步,那就是“得”了。你拥有了一个方向,但你同时丢失了其他所有方向,既“得”又“失”了。道德经其实是讲这个道理。是不是第二句“有善有恶心之动”?
有点扯远了。其实王阳明的学说,算是兼融了广义理学的所有流派。他的学说以孔孟的学说为主旨,又带有明显的道家佛家色彩,继承了二程理学,又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学,也光大了朱熹的“心即是理”,另外由于他本人的战功很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叶适的事功学,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理学心学事功学结合的产物。
但总的来说的王阳明的学说,以侧重心学为主,“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这句话说得多好。虽然是对二程一陆,心学的继承和发展,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一般称为王学或者是阳明学。
大明王朝的儒学高峰也就基本上在这里了。而阳明学实际上是崛起于民间,并且逐渐成为被主流社会认可的一种思想意识。程朱理学到了明朝后期慢慢的开始被轻视,质疑,这也和有人说的朱熹本人的人品啊,这些东西有关,不过社会上普遍认可王学,官方还是以理学为主要的意识形态。
随着王朝没落,无论是理学还是王学,越发展越背离初衷,越发展其弊端就越暴露无遗。
经过明末清初的政治动荡,儒家也开始自身的批判和寻求复兴,儒学的思路,大致分为两条展开。一个是经世致用学,不再去空想,不再走道家佛家那些思辨方法,而是去研究具体的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如何在先期的儒家经典指导下运作。这个,学术范围就突然一下开阔了。天文地理河流山川,风俗兵马赋税仪典,涵盖了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另一条路线就是人文思想的启蒙。这一期间,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顾炎武,王船山,黄宗羲。但是不管这些思想怎么发展,这些儒学大师们各有侧重,但实际上还是承着宋明的理学而来。
所以宋,元,明,清早期,儒学发展一直以理学为根本。这个时期的儒学称为“宋学”。清儒脱于宋学却批判宋学,清儒认为宋学过于重视义理的阐发,忽视甚至歪曲儒学经典。所以后来清儒提倡训诂和考证,类似于我们讲过的古今经文之争。清儒提出考证古典的名为“汉学”,用来对抗“宋学”。简单点说,汉学对应的是我注六经,而宋学是六经注我。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先秦孔孟儒学其实带有强烈的政治主旨。自西汉董仲舒糅入了道家学说之后,儒家就开始走向了哲学化和世俗化的两个方向,基本上在每个历史时期都脱离了它的本质。我们说汉儒,宋儒,宋儒到底还是不是儒,其实是可以打个问号的。不过学术界都称他们为儒家,不妨把他们都看作是儒家的分支,称他们为新儒家都不过分。不过你真的要把孔孟学说和阳明学放在一起来比较的话,那就真的是天隔地远了。
晚清民国时期也有大师,儒学由于帝制的崩溃跌入谷底。不过儒学已经浸透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骨血,所以不断出现的国学大师们也在思考儒学的出路。陈独秀,胡适,梁簌溟,熊十力,张君劢,贺麟,冯友兰,都一直在寻找中国儒学的方向和出路。特别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他把中国哲学精神归纳为“极高明而道中庸”,吸收西方新实在论的理性主义哲学,使理学变成了新理学,儒学基本上就完成了中国哲学的蜕变。
建国之后就不聊了。只有一个批林批孔,大家要搞清楚,当时批孔,实际上是批朱熹学说,孔老夫子不过是背锅罢了。这也是由于社会大众对儒学发展的无知和无视。
好了,我们儒学发展脉络就讲到这里了。其实中国历史中的这些大学问家也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故事,特别是民国大儒。改天有机会咱们再聊。
但是我们的专题儒家聊天就到此为止了,谢谢所有人勘误补漏。
继续欢迎喜欢讨论国学和诗词或者其他任何主题的朋友加入微信群“正知堂”。互相讨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