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椿养老观察站:他们,比你想象中更孤独!
《东京物语》是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执导的电影,影片讲述了生活在日本小城中的一对夫妇的一生,其中最为经典的一幕是:平山周吉老两口因在乡间生活感到寂寞,便来到东京探望已在这里成家立室的儿女们,结果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因工作忙碌无暇照顾他们,谁也不愿意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最后,老夫妇只好返程回农村的老家,母亲不仅便因病去世,老父亲孤独地一个人在家感叹道:“一个人度过一天,像是特别漫长。”
关于老人孤独
你可能还不了解
说到“孤独”这个话题,不知道你是否看过网络上曾经广为流传过一张关于测试孤独忍受力的图:
测试孤独忍受力
1.第一级:一个人逛超市
2.第二级:一个人去快餐厅
3.第三级:一个人去咖啡厅
4.第四级:一个人去看电影
5.第五级:一个人去吃火锅
6.第六级:一个人去KTV
7.第七级:一个人去海边
8.第八级:一个人去游乐园
9.第九级:一个人搬家
10.第十级:一个人去做手术
每当聊到孤独时,我们总是先入为主地联想到自身,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父母也正在经历孤独。
大家可能会觉得,现代生活丰富多彩,父母退休后可以伺花弄草、相约跳广场舞、一起组团去旅游,过得比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年轻人精彩快乐多了,怎么可能会孤独呢?
但是,数据可不会说谎,中国的老年人正在忍受着孤独。
据最新的 《2018年中国老年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常常会感到孤独的中国老年人占比率高达63%,这相当于每10名老年人中就有6位在经历孤独。而其中有54%的老年人即使有社交活动,也依旧会感到孤单,真实的现状超乎我们想象。
此外,白皮书还显示:我国西南、华南、华中、西北地区老年人的孤独感最强烈,感到孤单的人数比例均超过了60%,而最低的华东地区老年人感到孤单比例也达到了48%。
毫无疑问,孤独感已经成为最困扰我国老年人的问题之一。
老年人最害怕的
就是精神上的孤独
也许你会发出疑问,每次回家和父母团聚时,都是热热闹闹的,很难发现他们有什么异样,孤独感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问题的关键,正在于我们自己。
巴尔扎克曾说,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对于大多数的父母来讲,子女就是他们精神上最大的依靠,所以,当我们在家时,父母并没有流露出孤独的情绪,而一旦子女离开家后,他们便又在回归到孤独的状态中。
当子女离家后,父母究竟有多寂寞?
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直击人们的心灵深处:一桌子丰盛的晚饭,一阵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老人满怀期待拿起电话,而电话那头子女们以各种理由告知:“今天不回家”。老人脸上的表情慢慢从希望变为失望,放下电话,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都忙,忙,忙点好。”镜头转到夜深人静时,电视已剩一片雪花,老人拉紧身上的毛毯御寒,宽大的沙发越发显出她身影的孤单与瘦小。
从这则广告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年人倍感孤独的原因了:儿女们都不在身边,千里相隔,纵有千言万语也无处诉说。
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不得不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谋求发展。
当年一家人朝夕相见、其乐融融的场景,变成了一年几次甚至几年一次的短暂相聚,大量的”空巢“老人产生,不少老年人都表示过,自己有一种被子女遗弃,被社会边缘化的孤独感。
如何化解老人孤独
高质量的陪伴是关键
虽然孤独的问题无法避免,但子女若是懂得如何加强与老年人的心理联系,老年人的孤独感是可以弱化并降低的。
常言道:“老小孩,老小孩”,这说明老人跟小孩一样,在心理上同样需要我们的呵护。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
上面提到的心理呵护,属于爱和归属感的需求,人类是群居动物,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而老年人群体对陪伴的需求更大。
那到底什么才算是高质量的陪伴?
一、专注的问候与陪伴,弥补时间的不足
中年人可能因为工作和生活的重重压力,无法长时间陪伴在老人身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才去看老人一次,但你在那里的几个小时,必须要充分地专注地陪伴老人,不要玩手机,不要处理公务。
或者,我们可以每天都给老人一个电话或者一个视频,哪怕只有短暂的几分钟问候,让老人知道孩子每天都在挂念他们,这对老人而言无疑是驱赶孤独的良方。
二、用高含金量的话题,来创造高品质的交流
大家都真实感兴趣的话题,双方才有话可说,才愿意聊。例如,当我们在生活中或工作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老人请教,他们是过来人总有一些东西可以教我们的,同时还能让老人觉得自己还是被孩子所尊重的,是有价值的。
高质量的陪伴,最重要的是要让老人感受到心贴心的温暖,它可以是一通异地的电话,也可以是一顿温馨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