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六福客栈》 生命的意义
当一扇门为你关闭时,一定有一扇窗为你打开。——-耶稣
一名英国女佣,基督教教徒,带着耶稣的恩典和使命,乘坐着西伯利亚铁路,穿越大西洋,途径俄罗斯,带着仅有的一点盘缠,差点被人贩子卖掉的风险,依然抉择的来到中国。
在她来华之前,基督教团曾拒绝过她,认为她不够资格;也有人劝阻过她,在英国虽然当女佣,至少生活是没问题的。然而,她内心的强烈愿望趋势她,攒足了车费,即刻启程。
在当女佣的日子里,她每天偷偷的、在研读主人家里的、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被主人发现后,她很坦然,工作丢了没关系,她的精神感动了主人,在主人的帮助下,她提前踏上了中国的这块让她熟悉而陌生的陆地。
似乎是前世的缘分,她没有因为这里的贫困而嫌弃,也没有因为当地人民的嘲讽而放弃自己。在另一位基督教女士的帮助下,她开始了自己的传教生涯。她想用她微不足道的知识感化当地的人。语言是她最大的障碍,她没放弃,坚持学习中文。
她一边经营客栈,一边给过往的人们讲圣经里的故事。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伶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伶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她用她的爱和行动,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喜爱和尊重。她鼓励妇女和小女孩放弃缠足,她收养孤儿。甚至帮助政府跟犯人沟通。她身上那股强大的力量,也许,来自她的真主。
中日战争爆发后,教堂、村子被日军破坏,上百的孤儿无处可去,她接到教会的任务,要求把这些孤儿从山西安全的送往西安,一路上日军的追杀,翻山越岭,徒步,面对饥饿,她用生命拯救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由于内战的爆发的缘故,尽管她改变了自己的国籍,但她不得不重回英国。她带着遗憾和悲伤离开了她爱的这块土地;多年后,她回到了台湾,她想重新踏上她深爱的土地,最终没能如愿,她在台湾去世后时,一直望着大陆。。。。。。
一名弱女子,在她的内心深处,有一股清流,充斥着她。那种执着和信念,即使在战乱硝烟中行走,她也没有退缩。
她坚信,爱和包容可以战胜恐惧,她的选择没有错,她是上帝的宠儿。因为,“耶稣对她说,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