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颜真卿听闻侄子家30人为国尽忠,悲痛写下祭侄文稿
755年十一月,正值寒冬时节,纷飞的大雪,为大唐的都城长安披上了一层雪白的外衣,街道上稀疏可见的几个行人,也被凛冽的寒风劝退,他们加快了自己的速度,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家中烧上一盆炭火,再温上一壶美酒,与家人共度难得的悠闲时光。
与街道上的冷清景象不同,骊山脚下的华清宫内却是热闹非凡,因为此时,大唐帝国最尊贵的君主唐玄宗正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在此举办宴会、欣赏歌舞呢。
舞女在乐师的琵琶声中翩然起舞,在汤池雾气的衬托下,她们宛如下凡的仙女般明媚动人。年已古稀的唐玄宗,一边欣赏着歌舞,一边搂着正值妙龄的杨贵妃,手指间那如凝脂般嫩滑的肌肤让唐玄宗深切感受到了权力的魅力。
宴会很热闹,但唐玄宗却没有了往日的兴致,因为他这几天接连接到来自河北诸郡传来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的消息。
一、《祭侄文稿》背后的故事:安禄山起兵作乱,颜真卿和兄长颜杲卿担忧社稷安危,两人起兵抵抗,因孤立无援颜杲卿不幸被俘,一家30余口为国尽忠,颜真卿听闻后悲伤至极,写下《祭侄文稿》以作纪念;
起先唐玄宗在得知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后,他心中其实并不相信,甚至一度以为这是杨国忠不满安禄山得宠搞出来的争权的伎俩,毕竟这种事杨国忠还真做过,有前科的。
唐玄宗已经当了43年的皇帝,高高在上多年的他早已忘记了危机为何物,唐玄宗和杨国忠都认为:“即便安禄山真的谋反了,他的手下也不是真心支持他的,朝廷的大军在几天内便能消灭他。”
两人都过于盲目自信了一些,以至于一开始唐玄宗并没把安禄山造反一事放在心上,他只是有些不满、且难以相信自己的臣子竟敢背叛他:“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吗?”
对唐玄宗而言,唯一算得上安慰的是,颜真卿派来汇报情况的司兵参军李平告诉玄宗:“陛下,我正带领将士们坚守在平原城,稳住,我们能赢!”
唐玄宗在听到李平的奏报后,大喜过望,他对左右侍臣感慨说:“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
颜真卿、杨国忠他们的存在,更加让唐玄宗认定安禄山不堪一击,胜利终将站在自己这边,随后,唐玄宗下诏命封常清为范阳节度使,让他募兵讨伐安禄山。
封常清也算得上是一代名将,但他在面对安禄山时,同样犯了轻敌的错误,他认为自己只要去洛阳打开府库,拿出里面的钱粮招募勇士,轻易便可击败安禄山。可他显然忽略了,自己临时征召的市井之流,如何击败安禄山手下经过长期专业化军事训练的军队呢?
封常清的作战计划,是以自己为中心,然后让颜真卿在敌后联络所有不满安禄山的势力,让他们团结在一起,配合自己对安禄山势力形成一个包围圈,争取一鼓作气,全歼安禄山势力。
计划很美好,但实施起来的时候,封常清才发现自己压根不是安禄山的对手:“贼大军至,常清不能御,退入上东门,战不利。贼鼓而进,劫官吏。再战于都亭驿,又不胜,引兵守宣仁门,复败。”(《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六十》)
封常清的失败,影响巨大,它意味着昔日强大的大唐王朝,在应对安禄山时,正在一步步丧失着主动权。往深了想,这代表着,原有的秩序格局被打破,在新的秩序建立起来以前,大唐将进入至暗时刻。
随着东都洛阳的陷落,大唐迎来了自李渊建国以来最大的挑战,一种名为绝望的情绪弥漫在了中原大地上。
此时,颜真卿领导的平原城如同大海中的一座孤岛,它成了沦陷地区抵抗军心中最后的希望,《新唐书》记载当时那些不甘心归顺安禄山的人都纷纷前来投靠颜真卿:“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景城司马李〈目韦〉、邺郡太守王焘各以众归。”
为了不让洛阳沦陷的消息影响大家的斗志,颜真卿派人私信自己的堂兄颜杲卿,约定共同起义,这样做一可以截断叛军北路之军的交通联络,为朝廷争取重新组织大军的时间,二可以鼓舞士气,让沦陷区忠于大唐的将士们明白自己并不是独自在战斗。
颜真卿并不清楚,自己这一举动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饶阳太守卢全诚拒绝了安禄山的招安,他与司马李正公开举兵响应颜真卿;
河间郡司法参军李奂,杀了安禄山所任命的长史王怀忠;
济南太守李随,渡黄河杀死了安禄山任命的博平太守马冀,据守博平;
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不仅杀了叛军将领李钦凑,还派出儿子颜泉明与内丘县令张通幽带着李钦凑的首级向朝廷报捷……
原本安禄山并未把颜真卿放在心上,认为他不过是个文弱书生罢了,当他从前线得知颜真卿兄弟俩在平原和常山二郡搞出的事情后,安禄山再也淡定不起来了,他连忙命史思明、蔡希德率军北渡黄河去对付颜真卿兄弟。
756年正月,史思明率兵对颜杲卿所在的常山郡发起了猛攻,颜杲卿率领军民奋力抵抗了六日,直至粮食和弓箭都消耗光了,城池才被史思明攻陷。
敌人将刀架在了颜杲卿儿子的脖子上,威胁道:“投降,可保你孩子性命。”颜杲卿好似没有听到一般,对敌人的话置之不理。
颜杲卿强硬的态度,令叛军非常恼怒。
安禄山在见到颜杲卿后非常生气,他质问道:“我待你不薄,当初是我把你提拔为常山太守,我有何事辜负你,以至于你要背叛于我?”
颜杲卿心知自己恐怕凶多吉少,他傲然对视着安禄山:“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从从尔反耶?”
当安禄山确定颜杲卿无心归顺自己以后,他终于收敛起了自己的假面,安禄山下令手下用最残酷的手段杀害了颜杲卿一家三十余口。
后来,颜真卿在为兄长家收拾尸骨的时候,千辛万苦才找到了兄长颜杲卿的部分尸骨,以及侄子颜泉明残缺的腿骨。颜真卿目睹了兄长一家的惨况后,他悲痛欲绝,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因为太过伤痛,颜真卿在书写时笔迹显得有些凌乱,还有多处涂改的痕迹,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最能体现出颜真卿悲痛的心情:
“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二、《祭侄文稿》赏析:“笔落惊风雨,书成泣鬼神”;
《祭侄文稿》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全名叫做《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一共有235个字,算上涂抹的34个字,总共就有 269 字。
颜真卿在悲伤欲绝的情况下,他将自己在书法和文章上的功底,倾注于笔墨之间,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了感人至深的《祭侄文稿》。
颜真卿在《祭侄文稿》的文末写道:再等待一个好日子,我给你挑选一块好的墓地,如果你的灵魂泉下有知,还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做客。
颜真卿的这篇《祭侄文稿》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寄托了他对兄长侄子一家的思念和惋惜,还有他对叛军的痛恨,他的笔墨之间饱含着他对国家真挚的热爱,读来令人感慨万分。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不仅体现出了他在书法上的造诣,还间接培养了古往今来无数国民的爱国情怀。
历代收藏《祭侄文稿》的人,都有写跋的习惯,其中有两句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鲜于枢的跋:“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鲜于抠记”;
二是清代王顼龄跋:“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郁结,岂止笔精黑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
从这些古人留下的跋里,我们可以窥见历代文人墨客对颜真卿的赞赏之意,这种发自内心的欣赏,不光是因为他高超的书法造诣,还针对他文字中展现出的那个高尚的灵魂。
三、颜氏满门忠烈:晚年颜真卿被奸人陷害身陷敌营,他临危不惧学兄长一家舍生取义。
颜真卿一家满门忠烈,晚年的时候,颜真卿却不幸受到了小人的坑害。坑害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斩首示众的御史中丞卢奕的儿子卢杞。
卢杞想独断专权,因为忌惮颜真卿的威望,他便在李希烈叛乱之时,向皇帝提议:“颜公是让全国都信服的人,如果派他去和叛军谈判,不费一兵一卒便可以解决问题。”
唐德宗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批准了卢杞的提议。
明知这是一条九死一生的不归路,颜真卿却毅然踏上了前往敌营劝降的路,他对那些想要阻止他的朋友们说:“君命难道可以逃避吗?”
颜真卿的任务是说服李希烈归降,而李希烈何尝不想让颜真卿投靠自己呢?
李希烈想尽办法想要颜真卿投靠自己,什么利益诱惑、武力威胁,无所不用其极,这种手段对付一般的人,可能还有效,但颜真卿那可是敢跟安禄山硬碰硬的人,这些小场面,他连眉头都不会皱一下。
颜真卿厉声斥责李希烈一行人:“你们听说过颜常山吗?那是我的兄长!当初安禄山反叛的时候,他率先起兵反抗,他在被杀前嘴里还一直骂着贼人。如今我也快八十岁了,官已经做到了太师,我要保持我兄长的气节,怎么会接受你们的威逼利诱呢!”
颜真卿在生死与道义面前,一如自己的兄长,选择了舍生取义的道路。在他们的心中,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年龄的增长,而在于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否尽可能多地做些对国家、对人民有益处的事情。
换言之,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同样时间内,生命的广度。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