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一个人玩消消乐可以玩通宵,但看正经书20分钟就是你的极限

2017-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武明Ray

小故事

先讲个小悟我自己的故事,不久前我陪着朋友出了一趟远门,在目的地那里结交了不少好友,因为文青们喜欢住在工业厂房改建的地方且小城市没有什么好的娱乐方式,就有人提议玩德州来打发漫漫雨夜,我也乐呵呵低参合了进去。不知不觉间就从晚上九点玩到了凌晨三点多,随后大家散了,我也匆匆洗了把脸就睡到了第二天早上十点起来,按理说睡眠时间不短,但还是头昏脑胀,瞅着镜子里的自己,一脸的倦意,外带一双熊猫眼,整理完毕后开始看书,但看了二十分钟不到就昏昏欲睡,死活看不进去。然后小悟我就开始后悔不该玩德州玩到凌晨三点多,应该早点睡的,可当时怎么就沉浸在其中没有发现时间已经过了十二点呢。

一个问题

上文中我后悔不堪的样子大家应该多多少少都有些同感吧,如果没有那我举个小栗子:在玩游戏时我们可以一局接着一局的玩,不管是一个人的消消乐还是一群人的德州或者麻将,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很久,从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一个通宵,而在这大段的时间中,我们真的进入了一种我们在工作学习中渴求的心无旁骛的状态,甚至可以做到像圣人那样“出尘脱俗”,能成功地屏蔽掉所有来自外界的干扰,比如微信消息、电话、快递以及女朋友的撒娇和怒火,然而等游戏一结束我们就可能会因为之前的“出尘脱俗”,而要为此承担不同“惨烈”程度的后果,并为自己“心无旁骛”地状态和行为追悔莫及。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微信群里吹水聊天、贴吧讨论、线下闲聊等等。

以上这些小栗子都指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可以心无旁骛,但是在工作和学习中却是臣妾做不到啊?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比如趣味性、轻松愉悦、即时反馈等等,今天我们只聊一个方面——即时反馈。

那什么是即时反馈呢?

即时反馈指的是及时有效地反馈且不论好坏,比如你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你怕的照片,你就会期望着有人能给你点赞或者评论,而且越快越好,最好是刚发出去就收到了别人的点赞或者评论,而这些点赞和评论就是你行为的反馈。如果有人夸你拍的某一方面不错,下次你就会继续沿用或者在这个方面多加练习,这就是正向反馈,如果有个朋友圈摄影达人说你拍的某方面不怎么好,应该怎么拍,你就会放弃现有的拍摄方法,去尝试他说的方法,这就是负向反馈;但不管反馈是正向还是负向,都会校准你的行为,然后让你这个行为变得更符合你自己的期望。而且你会根据反馈整体进行预测发什么样的内容在朋友圈能够收获更多的赞和评论,好调整下次发什么样的内容在朋友圈,如果有个主题的朋友圈每次发朋友圈点赞和评论的人都很少,往后你可能就再也不发了,反之,你就会频繁发同类主题的朋友圈。

大脑偏爱即时反馈是好事?

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即时反馈好像听起来是件好事啊?正如大家常说的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一样(Every coin has two sides),即时反馈也不例外,我们的大脑痴迷于获得即时反馈,而且是在所有的大脑做出的决定上,不管是走路吃饭、读书看报、工作娱乐等等。如果得不到反馈大脑就会不嗨森,等待反馈的时间太长且超过大脑的忍耐性的话,大脑就不干了,就会偷偷地决定这个行为不好玩不可取(潜意识层面决定),想像一下婴儿期的小宝宝们就是这样的,想要什么都要即刻马上现在得到满足,稍微晩一点就开始张开血盆小口哭了起来,不管前一秒笑的多么灿烂,而且那嗷嗷地哭声真可谓撕心裂肺魔音入脑,但只要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眼角的泪水还没流出就开始天使般地笑起来了。成年后我们的大脑不会因为得不到满足就发出让我们咧开大嘴哇哇哭起来的指令(大脑的理智层不允许),但是大脑会悄悄暗示我们做这个行为不好玩没意思,所以这也是为啥很多人只要拿起单词书就头疼,别说拿起了,想起来都头疼,就是这么个道理。

那我们来看看能让我们达到圣人般“出尘脱俗”状态的那些活动都是怎么利用即时反馈的,比如说赌博类活动,除了有辣么点赚钱的可能吸引我们外,在赌博机制中设立的即时反馈是吸引大脑沉浸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所有的赌博行为都是即时出结果,比如老虎机、摇骰子、二十一点、德州扑克等等,正是这些即时反馈给大脑一个错觉,不管是正向的还是负向反馈都让大脑以为只要自己能不断调整就能找到规律,然后就可以控制得了概率和赢个大满贯。但如果把规则改一下,改成每局输赢结果的判断是取决于最后一局的输赢,也就是说只有到50局结束才能知道前面的局是输了还是赢了,将反馈周期拉长,看到这里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不好玩 ”“没意思”,对,这就是大脑做出的决定,纸牌游戏还是原来的纸牌游戏,输赢规则也没变,只是将反馈的时间人为拉长而已,大脑就开始排斥了。再比如喜欢让喜欢嗑瓜子且一嗑就能嗑一两个小时的人只嗑不吃,最后才吃瓜子仁,估计能坚持半小时就已经不错了,也是因为即时反馈被改成了非及时反馈,大脑得不到行为反馈就会厌倦这个行为。

那本宝宝怎么办?

正因为我们的大脑是如此爱即时反馈,所以对于需要自己投入大量注意力和时间才能取得明显改变和结果的行为,比如背单词、阅读专业书籍或者练习技艺(练琴等),我们都不是很乐意干, 很多人觉得做这些事情很枯燥的原因就是反馈不及时,如果换个方式,有人在旁边及时给予正面反面,我们就会变得不一样,就会很乐于做这些事情,比如练琴的时候老师说这几段不错可以多练练再加强下,我们就会很开心地多练几遍,甚至下课了也会多练几遍,如果在朋友面前显摆而得到了夸奖,下次我们就会更加乐意主动练琴了;再举个例子,让你分别单独在家背50个背单词且没有任何反馈,和上单词测验课前背50个背单词,两者的效率和遗忘速度也不一样,区别就是前者无反馈,后者不但有还是即时的。

有句话说堵不如疏,既然我们没办法调教大脑让它不再沉迷于即时反馈,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偏好来提高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些小测验,比如看完一章书问下自己:这章讲了什么内容?讲了什么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是什么?这些概念如何应用?应用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等等,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效率,降低以往速度了,甚至你还可以让别人问题一些问题,你来做答。工作中也是类似的,主动跟进项目,并汇报项目给自己的上下游,获取反馈,但是记住不要争论对错(这是另一个话题了)。获取主动获取即时反馈奖励大脑的行为外,我们还需要设置长期反馈里程碑,一旦达到了一个目标,立马奖赏自己,也就是奖赏大脑可以接受更长的反馈时间。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长此以往,就可以慢慢改变一些不想要的习惯,改变自己的生活,当然指不定因为改变的增加,量变导致质变,你的人生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前两天看到一句话:“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What's past is prologue)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任何时候改变都不会晚,改变先从获取即时反馈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