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游平江路
若是到水乡旅游,不坐一会手摇橹的乌篷船,大概是要留下遗憾的,毕竟除了万吨游轮,现代出行方式里哪还有船的影子。
平江路边的那条河浜,本就是城里的主干道,童年时就和父亲摇船经平门桥进平江河送过建筑用的芦苇席,河浜里还有很多船是来自葑门外的农民,大部分卖的是瓜果蔬菜,也不用上岸,就着河滩和桥头就交易了。
体验确实诱人,即新鲜又稀罕。
即便嘴上没说,望着河里的小船的眼神,都放光,想一块去了的结果就是僧多粥少,可怜的几条船,一次载不了几个,只能排队等,尽管来回几百米,也要一二十分钟,眼瞅着等候的队伍越来越长。
好不容易凭着坚定的信念,轮到上船了还要一番穿戴,什么唐装汉服都失去了上镜的机会,救生衣真是一点美感都没有,但凡改改式样颜色,也不至于像一船的囚犯了,棚子下沿连个口子都不开,也不能亲水,靠船头的视野还算好,中间的人若不想尴尬就只能对着那身囚衣了。
更糟心的是船工船娘,还没摇出去几米,就开始兜售起船歌,当然不是免费的,一顿操作套路下来,啥心境都没了,上不得下不去。
话说这船歌,小时候却也听过,但是都不是唱给别人听的,绝大多数是在一个人揺橹时用来解乏的,船走的慢,野外空旷,无聊还劳累,于是不自觉的就哼哼,没啥调,就几个,就劳动号子。
岸边石栏杆上的孩子,哭闹的越发厉害,盖过了船娘干涩的嗓音,不觉可爱起来,殊不知他父母此刻感到的不是可怜而是可恨,比孩子还焦躁起来。不无羡慕地看着看着别人家睡着的孩子,却不知抱着的人也是怨天忧地中,双手累脱,抱也不是叫也不醒。以为给孩子见识世界开阔视野的机会,最后还是用美食,用玩具来哄骗。所以那些饮品店,小食店异常火爆,老少都离不开。
其他店家都成了摆设,在这汹涌的人群里显得格外寂寞,哪怕游人的眼光多驻留一下都成了奢望,柜台上再怎么精美的商品都不及一个写了地名的灯笼或墙角的盛开着的藤本月季。
岸上人潮依旧汹涌,约摸着都是情侣亲友家人,可见得出行仅仅是一种集体意志,游的不是什么自然美境,也不需要啥人文历史,陪着一起走过来过,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仪式。
形单影只的也有,仔细看看他们,移动的速度大都不合拍,或快或慢,看起来只是待在那里,把自己淹没在人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