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明如居士:关于外境唯心所现的辩论
在佛教中,外境唯心所现的道理极其深奥难懂,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就一直生活在外境独立于自心而客观存在的错觉之中,要认识到存在于心中的这个错觉殊为不易。佛陀认为,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存在于心中的谬误,如果不想方设法去除心中的谬误,则永远不能去除痛苦,到达觉悟的彼岸。要想去除外境独立于自心而客观存在的错觉,只有反复观察和思维“外境唯心所现”的道理。所以,这里我们再次用假想两个人进行辩论的方式,观察并思考一下外境唯心所现的道理。这两个人,一个是“诚实凡夫”,一个是“唯识论师”。“诚实凡夫”因具有外境独立于自心而客观存在的错觉,所以叫做凡夫;但是他诚实、实事求是、无有狡诈,不仅如此,他还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如理思维的能力,所以叫做“诚实凡夫”;“唯识论师”深刻了达唯识宗所说的“外境唯心所现”的道理,并能通过言语使凡夫认知到自心中的谬误。有一天,这两个人聚在了一起,进行了如下的辩论:
诚实凡夫:听说你们佛教认为外境唯心所现,我对这个说法不能认同!“外境独立于我们的能知心在外面客观存在”这个结论,可以由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感知了外境的存在加以证明。以外境的鲜花为例:鲜花独立于我们能知的眼根在外面客观存在,因为我的眼根看到了外境的鲜花。
唯识论师:你的立论“外境在外面独立于能知心客观存在”难以成立,因为“五根感知了外境的存在”这个因不成立。
诚实凡夫:为什么“五根感知了外境的存在”这个因不成立呢?
唯识论师:就以你所承许的“眼根看到了外境的鲜花”为例来加以说明吧!当你说“眼根看到了外境的鲜花”时,必定要承许眼根中产生了一个“鲜花的认知”,你说是吗?
诚实凡夫:是的!(因为诚实凡夫思维到:如果不承认眼根中产生了“鲜花的认知”,那么就无法成立眼根看到了鲜花。因为若眼根中什么认知都没有而能看到鲜花,那么为什么不看到树木或其它显现呢?反正眼根中没有任何认知就能看到东西。再者,如果承许眼根中无有任何认知就能看到鲜花,则应当成立死人也能看见东西了,或者无情的土木等也能看见东西了,因为看见外境根本不需要产生认知之故。)
唯识论师:你所承许的“眼根看到鲜花”和“眼根中产生鲜花的认知”实际上是一回事。这样一来,你必须承认:眼根是通过“眼根中的认知”来感知外境的。
诚实凡夫:是的!眼根确实是通过“眼根中的认知”来感知外境的。(他不得不这样承认,因为假如回答说“不是”,这就意味着眼根中没有产生鲜花的认知,眼根也会感知鲜花,这会进一步导出死人也能见外境等怪论。)
唯识论师:你不仅要承许:眼根是通过“眼根中的认知”来感知外境的,而且还要承许:眼根只能通过“眼根中的认知”来感知外境。
诚实凡夫:是的!(因为诚实凡夫对自己的承许和判断加以观察之后发现,除了通过“眼根中的认知”之外,眼根不可能再有第二条途径感知外境了。)
唯识论师:眼根中“鲜花的认知”只能存在于眼根,而不存在于你所承许的外境鲜花上,你也必须承认这一点。
诚实凡夫:是的!我承认这一点。(因为在凡夫的心中,“认知在内,外境在外,认知和外境分离”是他们一向的观点。)
唯识论师:眼根中只能存在“认知”,其它任何“认知”之外的事物——例如你们所承许的外境——都不能在眼根中存在,你承认这一点吗?
诚实凡夫:承认!(诚实凡夫思考之后,发现只能这样承许。因为如果承认眼根中存在外境,则眼根就无需借助于“认知”这个中间媒介来感知外境了,这和先前眼根是借助“认知”来认识外境的承许矛盾了。)
唯识论师:好的!你一方面承认眼根中只能存在“认知”,“认知”之外的事物在眼根中不存在,一方面又承认眼根通过“认知”这个中间媒介来感知了外境,这显然说不过去!为什么呢?因为你所承许的“外境”从来就没有在眼根中存在过,眼根永远只能和眼根中的“认知”这个中间媒介“见面”,而不能和你所承许的外境“见面”,所以,外境相对于眼根来说,只能是永远没有“照过面”的彼岸。这个道理的一个比喻是:假如我们只见过某个人的照片而没有见过这个人本身,于是就宣称见到了这个人本身,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人和人的照片是两个不同的对境。同样,既然眼根只“见过”眼根中的认知,和你所承许的外境从来没有“见过面”,所以你所说的“五根感知了外境的存在”这个判断难以成立!
唯识论师:将我上面所说的推理进行归纳,即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并不能感知凡夫所承许的外境,因五根只能拥有凡夫所承许的五识,且凡夫所承许的五识和外境在空间上分离非一体之故。
(经过上面的辩论,诚实凡夫大为困惑,因为一方面他发现唯识论师的推理是很严密的,自己根本无法加以反驳,另一方面唯识论师所得出的“五根不能感知外境,只能拥有认知”的结论让他感到诧异,于是他进一步不解地向唯识论师发问:)
诚实凡夫:如果像你所说的那样,眼根不能见到外境,那么我们的眼根所见到的到底是什么呢?
唯识论师:我们的五根所见到的——也即你所承许的外境——实际上就是五识(也即五根中的认知),因五根只能拥有五识之故。
诚实凡夫:你所说的“五识”明明在我的五根里面,外境在五根之外存在,这是我们很多人一向以来的感觉,为什么我们所感觉到的和你所说的不一样呢?
唯识论师:俗话说:“谎言被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到那时即使“真理”呈现在这样的人面前,也会被看成谬误。同样,“识在内,境在外,境识分离”的谎言不知被凡夫重复了多少遍了,所以当“境即是识”的真理呈现在这样的人面前时,也会被看成谬误。要消除心中的这个谬误,需要反复观察、思维并认定如下两个事实:①五根只能拥有五识,五识之外的任何事物——包括我们所承许的外境——根本不可能在五根之内存在;②我们所承许的外境显现在了五根面前。对上面所说的这两个事实反复加以观察认定,自然就会得出结论:凡夫所承许的外境实际上就是五识。和这个推理相对应的一个比喻是:假如“国王除了王冠之外什么也不戴在头上”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我们某天见到国王的头上戴了一样东西,那么这样东西必定就是王冠了。五根既然只能见到五识,而不能见到其它,现在五根见到了“所谓的外境”,那么外境必定就是五识了!
诚实凡夫:既然眼根所见是眼识,为什么我们会产生眼识是外境的感觉呢?
唯识论师: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末那识和意识)在眼识之上产生了二取执著之故。所谓“二取”,即能取所取。心在眼识之上产生这种二取执著之后,我们就产生了一种错觉:外境在外面存在,能认知的觉知在眼根里面存在。犹如天上本来只有一个月亮,但是将眼球捏一捏,眼睛就会看到两个月亮——其中一个是原来的真月亮,一个是假的月亮。实际上,那个假月亮只是一种幻觉,从来就不存在。同样,凡夫认为的“五根中所存在的认知”和“外境”就像这两个月亮一样,“五根中的认知”就像那个假月亮,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只是一种幻觉而已;而“外境”就像那个真月亮,实际上是五识本身,却被凡夫冤枉为外境。
唯识论师:(以深邃的目光凝视着虚空,停顿了一会,又接着说)我们的心在五识之上产生一种执著,这种执著就会将我们禁锢在其中。例如,如果我们的心在鲜花的眼识之上产生了“美”的执著,我们就会觉得鲜花很“美”,其实在鲜花的眼识之上根本就没有“美”这种东西存在,“美”是因为内心的虚妄执著而产生的一种感觉;又如,如果我们的心对某人产生了“坏”的执著,我们就会觉得此人很“坏”,其实在这个人身上无论怎样观察,都无法找到“坏”这样东西。如果此人想方设法利益我们,成为好朋友之后,我们又会觉得这个人很“好”,原先这个人身上的“坏”好像再也找不到了。所以,“好坏”都是因为内心的执著而有。同样,五识之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内外”,心在其上产生了内外的二取执著之后,就似乎产生了“能知的五识”和“所知的外境”,其实这两者都不存在。
诚实凡夫:你说的道理太深奥了,佛法真是博大精深啊,让我回去慢慢消化吧!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