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柔之胜刚

2023-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轩窗翰墨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打坚强之物时,也没有能胜过水的,因为它是无法被替代的。若可以胜强,柔可以克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做得到。

因此,圣人说:“承担一国的屈辱,才可称为国家的君主;承担一国的灾祸,才可成为天下君王。”正面的言论,听起来像是反面的。

解读

在老子看来,天下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它却是最坚强的,所以没有事物可以代替它。这是因为老子所处的时代,有很多自然现象,人们都无法对其作出科学的解释,所以常常用神化的力量进行曲解。就像洪水泛滥的时候,人们就称洪水为“猛兽”,并认为这是上天对人的惩罚。

老子说天下人都懂得了柔能胜刚的道理,却很难像水那样以弱胜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争先、争强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变得争强好胜起来。然而,真正的强者是不争的,甘居下位、柔顺坚韧的。

老子引用圣人的话来说明君主应具备的品德,即能够承受国家的耻辱和灾难。所以,只有做到不以自己的荣辱为荣辱,为了国家不惜忍辱负重,这样才配称为一国之君。

在老子看来,人们所说的、所认定的东西,其结果恰好与事实相反,人们不能认识大智大慧,把大智大慧视作愚蠢,结果自己处在愚昧之中还自认聪明,以至于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然,老子是见道之人,他以一种照见的方式理论。那时的天下百姓能够解决自己的温饱都成问题,何况拥有大智大慧,并非轻而易举之事,还需要长期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循序渐进的修正意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