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教你应对职业倦怠的3种方法
奇葩说每次的辩题都能引发人们对一些社会话题的深入思考。最近这期的辩题是:高薪不喜欢和低薪很喜欢的工作,你选哪个?
这是个让人纠结心塞的问题,而精彩的辩论结束之后,问题还是交还给了观众。
如果摆在你面前的是天赋与爱好,你会选择哪一个作为职业?杨萃先建议我们选择天赋,那意味着同样的努力下,天赋可以帮我们走得更远。史蒂文·贝格拉斯却建议我们选择顺从心意,因为追求自由的意志往往会取代想要获得成功的意愿。
史蒂文·贝格拉斯是谁?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大多数人用金钱数字来衡量成功的年代,他哪来的底气给大家这样的建议?
翻开《自我驱动心理学》你会了解到,史蒂文·贝格拉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帮助过大量企业高管和社会名流克服心理障碍。他的观点都来自于咨询的案例与心理学的研究。最近他的书《RECLAIMING THE FIRE》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就是这本《自我驱动心理学》。
这本书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案例非常丰富,缺点在于翻译有些别扭,让人难以理解。《自我驱动心理学》里有很多另人瞠目结舌的现象和推翻认知的观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成功人士的世界我不懂,但是大家却可能同病相连。
读完书我学到了三个解压的方法。这些方法大多是通过案例和分析来启发读者,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成功人士的烦恼
据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职业人士,不同程度的感到“精疲力竭”,表现为对工作缺乏兴趣,总是不在状态,身心俱疲,而成就斐然者的症状往往尤为明显。
成功之前十分焦虑,成功之后又产生倦怠。贝格拉斯称这种症状为“精疲力竭症”。很多成功人士都受着“精疲力竭症”的折磨,当压力难以排解时,有的人表现出来的就是酗酒、滥用药物。
这容易让人联想到近些年接连爆出的明星涉黄赌毒的丑闻。有网友调侃,“出事的明星都可以拍一部明星监狱风云榜了”。一朝成名却又一朝陨落,实在令人唏嘘。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可也有很多人为名声所累。
贝格拉斯在一次聚会上遇到醉酒模样的模特,几度从椅子跌落到地上。待模特渐渐清醒,便开始向他诉说心中的痛苦。尽管模特拥有巨额的财富、男人的爱慕,她却认为这一切都是表象。别人对她的关注都来自于外表,而她的美丽不过是出生时的一场意外。
这种没有经过刻意的训练、努力的奋斗得来的成功,会让人产生心理负担。而另一种情况是,经过努力奋斗获得成功之后,人们又担心无法维持现有的水平。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运动员,在获得一次世界冠军后,反而会面临比以往更大的压力。其实这种压力在大部分人身上普遍存在。
无论你是在绘画、写作、表演、销售等哪个领域取得了一点成就,得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维持或者提高现有水平,而人们的期待却只会不断提高。同样,当孩子在学习上取得一点成绩,家长便会有更高的期待。
如果不去疏导压力,长期积累下来会对人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贝格拉斯认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很多人面对令人头疼的问题会本能的排斥、逃避,实际上问题富有挑战却也暗藏机遇。
海底捞曾被爆出脏乱差,可是当企业公开承认错误并认真整改后,却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妈妈们总是头疼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有的妈妈却通过学习、实践,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从而获得新的职业发展机会。
孩子心中的痛苦
家庭与教育一直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部分。有的成功人士的心理问题却不是那么简单,需要追溯其成长经历。成功人士可能被声明所累,孩子却可能被父母的期望所累。
亚当在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长大,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父亲经营着一家珠宝公司。小时候,亚当基本没有时间和父亲相处,父亲周六沉思祈祷,其他时间则忙于工作。但学业只要有一点没有达到父亲的要求,就会受到责骂与贬低。所幸他一路以优秀的成绩从哈佛毕业。在父亲的公司被委以重任,2年后却被警察逮捕,指控交易偷来的钻石。亚当衣食无忧,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呢?
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贝格拉斯明白了,这是亚当的复仇。这种通过伤害自己或自己的事业来惩罚他人的行为被称之为“皮拉斯复仇”。因为在亚当的认知里,他的努力是为了满足父亲的自尊心,这是父亲爱他的条件。这使得他无法从任何成功中获得一丁点儿的心理满足感。
也许世界上很多的父母都是这样的:工作之余只顾得上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生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忽略了他们成长中的快乐与忧愁。而父母可能也会觉得很委屈,不知道如何与孩子交流。父母到底要怎么样教育孩子,成年人又该如何进行自我疗愈呢?
基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贝格拉斯认为:“为了单纯的快乐而去做某件事,会使自我实现的过程变得很快”。除了让孩子有选择权,与他们交流,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可以借助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公式来判断孩子的自尊水平:自尊 = 成功 / 预期
相反的,“成功会阻碍自我实现”。这也是为什么在天赋与爱好之间,贝格拉斯建议我们选择爱好。因为生存的需要,以及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我们很可能忽略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追求成功。这并没有错,但却可能在我们心里留下遗憾。
性别的差异
如果上面两种情况的压力疏导建议还是不起作用怎么办呢?或许我们可以转变视角。
实验研究显示,在应对压力这件事上,女性似乎比男性表现地更好。大部分男性在得到非偶然性成功后,会出现自我设限的行为,而女性则没有这样的倾向。这使得贝格拉斯把注意力转移到同样压力下男性与女性的不同表现。
他发现女性非常重视建立人际关系网,并从中获得归属感。女性在长期经历失败和失望的过程中,懂得了两件事:1.犯一点小错并不是世界末日。2.在痛苦的时候找人陪伴。而男性的表现通常是压抑负面情绪,或是最大程度上表现得理智冷静,以此避免尴尬和脆弱感。让男性学习女性的做法或许有些困难,但是与其顶着巨大的压力,不如做一些小的尝试。
痛苦的种类太多,形态各异,我们却总能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给自己一些安慰或是启示。《月亮与六便士》是上个世纪的作品,却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可见人们心中的痛苦与矛盾从未改变。如果以上这些都不适应于自己的情况怎么办呢?去《自我驱动心理学》中找找类似的案例吧。
每个人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不一样,没有一套方法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是所有人都有一套相同的价值观。就像奇葩说给观众留下的思考,生活还得我们自己去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