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了上千年的它,一朝废除后却还影响着当今
1905年,在袁世凯、张之洞等六位高官督抚的凑议下,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以慈禧太后为主的清廷下令彻底废止。
科举的废止,几经波折。在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梁启超,都已经上书光绪帝,要全面改革科举,由于当时朝廷掌权派的阻止,变法全面失败,致使这个计划也流产了。
之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全面失败,让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制度的腐朽与落后,这时更多的当权要人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废除,就成了首当其冲的第一站。
虽然民国时期,科举被全面废止,可目前英国的考试制度,完全模仿我国的科举制。在很多国人的印象中,科举制度并不能创造人才,只能造就许多书呆子以及考试失意者。
实际上,这些人只是看到其中的弊端,没有看到它的闪光夺目之处。
科举制度,真正开始于隋朝,在唐朝成熟发展起来。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实力都是老大级别的,而科举制度,在那时同样是最优越的一种制度。
我们要知道,这个时期,世界上的西方,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统治着一切,中亚的阿拉伯帝国和波斯帝国,也远远比不上大唐的实力。
实际上,在当时的条件下,科举为官员的选拔,提供了一种极好的制度。确切地说,科举是一种政治人员的选拔制,不是文人的选拔制度。这正是为什么,中国的文人名气很大,却无法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的根源。
而且,一种制度,实行了1300年之久,也已经走到了它的生命尽头。什么事情,都会有个期限,一套制度也不例外。
最初科举实行时,它的优势和生机,显而易见。到了明清两朝,已经过于臃肿,太过僵硬化,走进了死胡同,从明清两朝规模巨大的文字狱中,可见一斑。
特别是,到了清朝时,只以八股文为录取标准。科举,已经从最初的广阔,走向了当时的狭窄天地。这个制度老化了,也被统治者用的死气沉沉,僵硬苛责,已经不再有生命力。
到1905年的废止,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必定的结局。
《万国公报》1905年10月号《中国振兴之新纪元》一文评价废除科举制度的意义:“立废科举一节,取数百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蒂固之附属物,一旦拔弃之,是真中国历史上之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科举的废除给当时人的感觉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早该废了,但是突然废除又有点激进。可以说,想要废科举的,非必废科举之人,而不想要废科举的,也不都是顽固不化的人。这就是科举存废背后新与旧之间的纠缠。
网友说,我国是一个考试大国。这和我们的传统也分不开的。也因为1300多年的科举,也让无数的平民布衣,有了上升进阶的人生道路。这在当时还是一条相对公平的途径。
我们评价和看待一种制度,要把它放到当时历史环境中看,不能只以现代人的眼光对待。同时还要明白它的一体两面,这样才能更真实、更客观地看到真相。
毕竟,世间事物的存在,就会有它的利弊,我们在理解的同时也要接纳它。接纳了,才能更懂得,这样才可以发挥与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