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最后一节课下,学生们冲出教室,我跟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向办公室走去。
“老师,老师——”后面传来一个男生的声音。我定住了脚,转过身,原来是他。一个上课很少翻书,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新学期刚开始不久,班主任在群里说,班里某某学生有心理问题,他上课不听讲或是不交作业的话,老师们不要跟他太计较。说实话,班集体新组建,课上的不多,对学生不是太熟悉,班主任说的那个学生我还不认识。现在找过来的这个学生上课很少翻书,虽然貌似在听课,但总是冷眼旁观的样子。
“老师,我想跟你进行学术交流。”
听他这样说,我不禁笑了:学术交流?高一学生?
但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啊,我就把他引进办公室旁的会议室,道,行吧,我们来好好交流吧。
“老师,你上课讲的那个“獬豸”是皋陶的坐骑,并不是《山海经》里的神兽。”他有点激动地说。
几节课上下来,此时已经很累了,我招呼他坐下。课上讲了法的历史,提到《说文解字》上关于法的写法,提到了“獬豸”,我说是一种神兽,可能源于《山海经》,他可能觉得我说的不对,来跟我探讨来了。不过,獬豸是皋陶的坐骑这一点我还真不知道。
我跟他说了我的看法,《山海经》上确实有关于獬豸的介绍。但是,我今天讲这个“獬豸”是为了讲法的公平和正义。
“我觉得陈子昂的那个断案是矛盾的。”他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在讲中华法系时提到封建时代的法是“礼法”结合时我举了个例子,武则天执政时期,一个人杀了他的杀父仇人,应该如何给此人定罪,时任谏官陈子昂写了一篇《复仇议状》上奏,认为为了维护法的严肃性,应判此人死刑,但是为了维护封建礼教的神圣性,此人复仇符合礼教,应在处死他以后再予以表彰。几十年后,柳宗元写了一篇《驳复仇议》认为陈子昂的这一判罚属于自相矛盾。
现在他跟我提出这一说法,我想可能是还想跟我继续讨论下去。
我等待他继续的话题,他却跟我这样说,老师,我对学校所教的东西没有兴趣,你知道我在读什么吗?我看康德的哲学,看尼采的心理学,看《君主论》……
“那你学校里的功课学得怎么样呢?”我打断了他的滔滔不绝和自我陶醉。
“很差……”他不好意思的笑了,“我课本翻都不想翻。”
“你知道古希腊哲学之父吗?”他愣住了。
我跟他讲起了泰勒斯的故事,说他以前只管仰望星空,后来遭到女仆的嘲笑,说他不懂脚踏实际,结果他就去研究橄榄油制作的机械设备,然后成了一个大商人,赚了很多钱,最后继续研究他的哲学。
没想到,他也知道这个故事。讲完故事,他自嘲道,我就是个仰望星空不脚踏实地的人。他又说,我就像王阳明说的,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光知道没有做到。
我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可不是这个意思,他是说只有做到了才叫知道,做不到的就不是真正的知道。听我这么说,他又愣住在那里,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吾十五而志于学……”我的话刚出口,他顺利地接了下去,“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无视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错啊!”我赞叹道,又问,“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
“随心所欲不超出规矩。”他说。
“对啊,世上有很多的规矩,大到国法,小到家规、校规。人才选拔也有规则,当今的高考制度就是选拔人才的一个规则。大家都得遵守这些规则,孔子七十岁了还要求自己不逾矩呢。你可以仰望星空,但是,正常情况你得考上大学,学好功课就是你面临的实际问题。”
哎,说实话,这样的孩子如果纯粹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阅读学习的话也应该可以,但是,作为他的老师,我还是只能把他往正常的教育这条路上引。
拉拉杂杂,跟他聊了很久,最后,他说,老师,对不起,打扰你吃饭了。
真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