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留守”,我们能做什么
有一群孩子,他们是山之骄子,在自然的呵护下慢慢成长;他们是最单纯的存在,拥有百般技能却只希望有一天能走出去;他们是习总书记最为挂心的群众,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主力军。
在《极限挑战》节目中,我看到了一群很让人心疼的孩子,他们的名字叫“留守儿童”。在偏远的山庄,在斜坡上的平地,在平地上小小的房子里,我看到了一双双渴望知识的双眼。老师沙哑地朗读课文的声音,孩子们轻声翻动书本的声音,地板的风扇呼呼吹动燥热的声音,窗外夏蝉发出“知了知了”的声音,让这栋教学楼在初夏显得异常奇妙。
因为想要靠双手赚取活下去的资本,所以就不能拥抱生命中最重要的宝贝。谁不想永远陪伴在孩子的身边感受成长的乐趣,可是更想让孩子能生活得更好,去感受这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生活在这样一个贫困的地方和家庭不是谁的错,反而应该是这些孩子拼命向前跑的动力,因为想改变就必须奋进全力,必须无惧风雨。
我也是一个留守儿童,所以更懂得父母的不易和孩子内心最渴望的。自懂事以来,每年见父母的次数屈指可数,都是外公外婆抚养长大的。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会有其思考的着力点。做父母的希望拼尽全力给孩子一个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尽管自己住的是简陋的工厂房吃的是毫无营养的粮食。我印象很深的是我转学的那年,我从村小学转到区里面最好的小学,是后来才知道父母是托了很多的关系才让我转学成功的。可是小时候根本不管这些,只知道告别了对我极疼爱的师长,告别了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因身材问题怎么都融不进这么一个大家都认为优秀的环境。转学后的日子,我会每周都收到父母寄过来的零食以及补钙的牛奶,会每周收到一笔钱用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还是没能经常见到自己的父母。我虽然比一起长大的村里的孩子早一点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是却一点都不开心,因为想要的至始至终只是每周哪怕一天的陪伴。
所以,面对“留守”,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我们既不能给他们满足的物质生活条件,也不能给他们想要的长久的陪伴,但是我们能给他们留下希望的种子。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能力很微小,微小到我们不能承诺他们什么,因为谁都不知道在快节奏时代意外和明天到底谁先来。就如我们可以答应他们见到自己的父母,可是之后呢?之后我们能干什么,什么都干不了!
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别人只能旁观你的人生。我们都有一个误区,就是总觉得自己很伟大。我想起了一件事,就是关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本来大学生下乡支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有一年有个新闻就说有些孩子拒绝大学生们来支教。我当时就觉得异常意外,因为想知道什么原因造成这件事的。后来看了很多相关的新闻,自己也去过下乡支教,才发现了一个原因:我们支教总喜欢教给孩子我们想要教的东西,而且不用投入很多的情感,因为下乡只有十天。这根本就是一个病态的思想!我们去下乡支教,对大部分人来说或许只是一次任务一次历练,可你不知道对于孩子们来说那是一群能带给他们希望的人啊。因为看到有这么优秀的大学生无偿支教,所以想以后也能成长为这样一个你。虽然十天下乡时间不能带给他们太多东西,不能改变他们现在的生活,但至少给他们留个对于外面的世界的希望,或许这就是他们以后努力的动力。
“留守”这个悲剧我们不能改变,但至少我们能带给他们在黑暗中勇敢奔跑的希望啊。我很喜欢张艺兴在节目中的态度,因为艺兴答应他带的那个孩子,只有每科考到优秀的分数就出钱让他们一家可以去桂林玩。这个条件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充满诱惑力的,因为自己再努力一点点,不仅可以与久不见的父亲一起去旅游,还可以趁机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这是个多大的鼓励啊。黄渤说的一句话也很让人有感触,我们虽然只能帮助到一部分的孩子,但是如果这些孩子学有所成,那他们也一定会像现在的极限男人帮一样,用感恩的心帮助更多同样需要帮助的人。面对“留守”,平凡的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