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父辈的理念和原则不要轻易的改变,对我们有怎样启示

2020-07-29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思读书

上一篇文章写到孔子去到一些国家都城可以轻松地了解到国家的政务,原因在于孔子具有“温、良、恭、俭、让”的品质,这些是子贡告诉子禽的。

紧接着孔子也发言了,但是孔子并没有补充子贡,说明认可子贡所讲的,于是孔子接着“国家政务”这个话题表述了自己的观察。

孔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一般的解读是这样的: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这段解读其实把重点搞错了,而且也有解读也有瑕疵。

首先孔子的这段话是接着子贡的话说的,依然跟国家政务有关,所以“观其志、观其志”中的“其”指的是孔子了解过国家政务的那些人,应该包括了这个国家的君位及权贵。

“父在、父没”的含义并不是“他父亲活着时;他父亲去世以后”,而是说其父一辈是否还在行使的权力,是否还在掌控权力。

“志”的意思是心之所向,心里的想的但还没有做成的意志;他的父亲掌握着权力时,他做不了主,只能有想法和志向,但不能实施(古时权力交接方式是世袭制);

行走的意思是行走,即实践和行动;父亲不再掌权了,他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使权利,并根据自己的意愿领导国家走向何方。

这句话中的“可谓孝矣”,是孔子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种做法的肯定,而并不是强调“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尽孝。孔子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在教育这个国家的国君该如何做。

所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说:这个君王,三年没有改变其父亲理念和原则,可以明确说这个人是懂得孝道的。

从孔子的一段话中,说明孔子对于不改父辈理念这件事是非常推崇的,我觉得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比如一个国王,他继承了王位之后,刚开始最好的做法就是按其父的治国理念去做,不管他自己有多大的志向和抱负。

原因有两个方面,一:其父亲已经治理了多年国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治国之道,所以新的国王如果一开始就改变,整个国家体系都要适应,而这个过程往往比较危险。

二:新的国王刚上台,对于权力的掌控其实刚刚开始,还在新手期,新手期就要改变之前的治国之道,其实跟赌博没有不同,应该完全适应并充分了解情况之后才做出成熟的改变。

从这两个方面思考历史,纵观古时朝代动乱,似乎都与此有关,比如两个伟大的朝代秦朝和隋朝,秦始皇和隋炀帝两位皇帝都是政治抱负极高的人,但结果都不太好。或许他们上台之后稍稳那么三五年,结果可能大不相同(历史不能假设,只当分析评价)。

我觉得孔子的这句话对现代的我们启示是很重要的,进入商业社会之后,我们的思维方式受到了清洗,尤其对父辈的生存和生活理念及原则不再重视、一度要摒弃,并且出现了“代沟”这样的词,这其实是很危险的。

我们热衷于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远离传统家庭,实质上也抛弃了原有父辈积累的生活经验和人际环境,所有一切都需要自己去重新创造,这样的人生恐怕是最累的,而且极难获得人生的积累。

在社会激进发展趋于平稳发展的今天,我想太多人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冲击,已经变得无所适从。

父辈信奉的勤俭持家,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的观念,我们这一代人几乎已经不懂了。反思当下的生存困境,哪一点不是因为“轻易的改变父之道”呢,想想我们将来老了之后,想想我们的子女长大之后…心里多少有些隐隐作痛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