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欲以观其徼

2018-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何以为道

这是何以为道公众号的第20篇文章。

前段时间看到有战友发《道德经》相关的文章,一时兴起,写了一篇评论,谈到了自己理解《道德经》的方法。其实早就有过开一个通读《道德经》专题的想法,但苦于自己积累不够,观点未免有失偏颇,所以迟迟未开。但是想到可以先把自己的解读方法挂出来,说不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反馈和收获。


其实关于如何理解《道德经》的问题,《道德经》第一章就已经写了,大意是说不带预设观点的去认识它,能够看到它与万物之间统一的妙处(常无欲以观其妙)。带有先验预设观点的去认识它,能够看到它与万物之间的区别(常有欲以观其徼)。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能帮你打开那扇奇妙世界的大门。

其实通过总结方法和套路来理解就是一种带有预设观点的认识方式,这种方法虽然可能会有曲解的可能,得到的认识未必全面和正确,但对于一无所知的我来说,这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用的方法。现在能够总结出的方法(或者预设的观念)是下面两点:

一、绝对不能断章取义,纠结于单字单句,必须整章拿过来一起解读,最好用其它章节来解读,保证每章的解读不相互矛盾,并且尽可能回到当时的时代场景。

解释:因为早先《道德经》的传播以手抄为主,抄写的过程难免会产生错误,甚至会有故意篡改,加入抄写者自身理解的痕迹,所以如果过度执着于一字一句,容易被文字误导,甚至会因为加入太多臆想,陷入过度解读的误区。所以道德经开篇就写明了:“道可道,非常道”,并在之后描述道时用词都是“强为之容”。

二、理解每一章的过程可以分为四步:理解它的世界观,理解它的价值观,以及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自己的方法论。

解释:因为道德经每章的论述套路基本是陈述事实,总结世间的“道”理,然后再给出建议,也就是人应有的“德”行。道德经的建议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世界的理解之上,这与其它古代著作有很大的不同,没有太多编造的故事与例子,可能难以理解,但是如果走出常规的思维模式,我觉得这也是它有趣的地方。

以《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为例,原文是: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前半部分描述了一种自然界中的现象,总结出“活着的东西都是柔弱的,死了以后才变得坚强”这么一个规律。虽然我们不知道是因为坚强才导致死亡的,还是因为死亡才导致坚强的,但是总之,他们存在很强烈的相关性。因为存在坚强导致死亡的可能,所以《道德经》给出的建议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里的上应该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样的含义。如果要进一步理解其中原理的话,我觉得用塔勒布的“反脆弱”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柔弱只是一种表象,让生命能够存活的是生命的反脆弱性,相反表面坚强的事物,却是脆弱无法长久的。


封面图来源:pixabay.com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