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明明可以读名校,你却让她读菜场小学?是亲妈吗? 2018-05-

2018-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平凡凡在成长

1

苏珊最近为孩子做了一个“离经叛道”的决定,把娃从师资优渥的私立小学转到了师资平平的“菜场小学”。

这个决定,毫无疑问地在家族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但是,苏珊顶住了压力,因为不忍心还不到10岁的孩子,天天“鏖战”到11点,背负着不亚于她当年高考时的压力。

“我不想让孩子这么小就过得这么辛苦。”她皱着眉。

我点点头。

“可是,我这样做,是不是错了?”她不自信地看着我,嗫嚅道,“我,会不会误了他?”

说完,豆大的泪珠就啪哒啪掉下来,砸在桌面上。

“唉……”我一声叹息。

看着她紧蹙的双眉,一时间,不知从何安慰。

2.

其实,不为孩子选择“教学质量更高”的私立学校而转读普通学校的母亲,苏珊不是我见到的第一个。

我的人生导师C也是这样一位母亲。

当年她的女儿曾有资格被保送民办初中。据说,那是一所很多人挤破头,就算提供几十万赞助费也不一定进得去的学校。

但她家闺女可以免考保送,让很多人羡慕嫉妒。

然而,姑娘却不愿意去。理由是:要住校,而她还没有做好住校的准备。

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C尊重了女儿自己的选择,支持她放弃免考就读一线民办初中的机会,去了离家最近的普通初中。

令人大跌眼镜得难以置信。

这种事,放在90%的家庭里,父母都不会同意子女这么做,因为这简直是在“自毁前途”。

那么,C的女儿现在在做什么呢?她在国外一边读书一边工作,利用当地的经济杠杆做房产投资,将本金翻了好几倍。

我曾问,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她当年有这样的勇气让孩子放弃名校?

C说,是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因为她相信女儿有能力也有权利为自己的学习道路做选择。

“C有钱、有资源,她有能力为孩子的人生兜底,所以,她才那么大胆地敢让孩子去选择自己的路,因为万一‘掉下来’,她托得住。”我的朋友米娜,在听了C的故事后,曾这样对我说。

坦白说,我不否认。

因为孩子的起跑线,原本就在父母这儿。

这些年,C一直在努力拼搏,不断开拓事业的新领域和人生的新境界。

她不断奔跑的姿态,就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

所以,你能为孩子打造什么样的起跑线,看的不仅是你为人父母的经济实力、人脉资源,更重要的,是你自身的为人品行和生活状态。

3

比如我的另一个朋友T。

她是我认识的,少有的“没有高学历、没有背景,但却能靠一己之力在异乡拼出属于自己一小方天地”的人。

十几年前,中专毕业的她,为了探寻“自己的路”,丢掉了体制内的铁饭碗,只身来到杭州,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幼师做起,用不到5年的时间,升为全园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园长;在不到30岁的时候,又重新启航,在新的领域用两年的时间做到高层。就在一切看来已“顺风顺水”的时候,她又“清零”,接手了一个濒临倒闭的机构,用四个月的时间,奇迹般地将企业扭亏为盈。

她常常让我思考“学历”的用途,以及那些比“学历”“背景”更重要的东西。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你可以一次一次地从头再来,从不畏惧困难和挑战?”作为一个曾经面对“棘手”问题,就容易焦虑得踌躇不前的人,我实在忍不住想要探知这其中的“秘诀”。

“没有什么秘诀。”她轻轻一笑,“只是,面对挑战,我总有一种想要战胜它的欲望,哪怕我已准备全身而退,也要在征服了它之后再退。”

令人敬佩。

但我依然困惑,她那种遇到困难,一定要“战胜它”的能量是从何而来的。

然而她却告诉我“从小备受呵护,因为被父母保护得很好,成长过程中几乎没遇到过什么挫折”。

我差点就要以为,她就是那种被上天眷顾的幸运儿,所以关键时刻总能时来运转,所向披靡。

后来在一次闲聊中才了解到,原来T有一位和她有着相似经历的母亲。

“我的母亲一直很忙,在童年记忆里,她总是起早贪黑,但从不抱怨、从不说苦。”T这样和我谈起她的母亲。

当年作为体制内的一名教师,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在那个还是计划经济的时代,T的母亲毅然辞掉了公职,干起了餐饮。

在那个很多人还都一份工作干到底的80年代,T的母亲要放弃自己教师的身份,扎进一个完全陌生和前途未卜的行业,一个人白手起家,是需要何等的魄力和勇气。

但她做到了。她用自己的言行,向子女传递了最好的教育——一种任何学校都学不到的教育——因为我选择,所以我负责、我坚持;因为当你遇到坎,咬牙挺近,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T 也是这样一位女性。

当年放弃考大学的机会,而是去读了三年制的师专,是她自己为自己做的决定。“因为,那个时候的我,就想尽快工作。”提起这段往事时,T笑笑说。

学历并没有成为她人生的阻碍,因为她身上有比学历重要千百倍的东西——那就是坚韧、乐观、自信、决断和勇于接受挑战的魄力。

就如她的母亲。

而这些,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教不了的。

我这样讲,不是说读书不重要、学历不重要。

而是在注重这些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看到那些能支撑孩子走更远,能让孩子内心获得真正富足、更有力量的品质。

而这些品质,没法灌输、没法复制,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在自身的践行过程中,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

所以,学区房也好,私立名校也罢,进与不进,读与不读,比削尖脑袋,鞭策孩子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放弃自身的成长,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

毕竟,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中,重要的不是起跑有多快,被分派到哪个跑道上,而是你有一直奔跑的能力:)

让我们把这份能力带给自己,也带给孩子;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让我们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因为孩子,终会变成他所看到的那个人的样子。

与君,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