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工作
大脑的「精力」,或者说工作状态,主要由四种神经递质调控:多巴胺,血清素,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如果把人体看作一台机器,那么,多巴胺提供了「动力」,乙酰胆碱提供「灵活性」,去甲肾上腺素提供「警觉」,血清素就是提供「稳定性」。
大脑的疲劳是由于缺乏神经递质,但直接通过药物补充,会摧毁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
举个例子:有一种典型的抗抑郁药,就是通过阻断神经元对血清素的吸收,从而治愈抑郁症和焦虑症。但正常人服用,会导致血清素过量,引起严重的副作用,甚至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血清素
你可能体验过这种状态:觉得内心一片宁静,思维非常澄澈、清晰,哪怕伏案工作再久,也不会厌烦,会有一种平和的幸福感 , 这其实就是血清素在起作用。
1、血清素能够有效刺激神经元的交流,促进新记忆的形成和增强。
2、血清素能够抑制我们的负面情绪。
举个例子:血清素作用于杏仁核,能增强大脑皮层和杏仁核之间的信息联系,从而让我们更加能够「自制」。如果缺乏血清素,杏仁核就会自行其是,导致我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
3、血清素还能抑制「厌烦」情绪的产生。当分泌血清素的神经元被激活时,参与者表现出了更高的耐心和积极性。哪怕接连碰壁,也不会失控和不耐烦。
因此,当缺乏血清素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总是静不下来,一点点小事就很容易生气。
4、血清素和褪黑素有关。白天血清素分泌过少,也会影响晚上褪黑素的分泌,导致睡眠
多巴胺
例如:在「中脑-边缘系统」回路中,有一个部位叫做「伏隔核」,当它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多巴胺,使我们感受到愉悦感和快感。这就是我常说的「奖赏回路」。许多上瘾性药物利用的就是多巴胺原理。
乙酰胆碱
是一类「中性」的神经递质。当我们面对新异刺激、需要进行分析时,就会刺激乙酰胆碱的产生。
它会经过一系列的路径,最终跟受体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激活「沿途」的各种脑区,包括学习、认知、记忆、自我反思……诸如此类。可以说,乙酰胆碱对思考和认知都很关键。
去甲肾上腺素
是一种反向的神经递质。当我们面临恐惧和强烈刺激时,去甲肾上腺素会大量分泌,注意力大大加强。
适当的压力是有益的,原因就是轻度的压力可以刺激去甲肾上腺素,使机体进入准备战斗的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感到疲惫、厌烦,本质来讲,就是身体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过高,而多巴胺、血清素和乙酰胆碱过低,导致大脑高度疲劳,丧失了激活和唤醒的能力。
我们如何休息
1. 在阳光下散步。
我们在阳光明媚时,会感到清爽舒适;而阴天或雨天,会感觉烦闷。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血清素的合成,需要高强度的日光。
有些人喜欢全封闭工作,一整天没有接触到阳光,血清素的含量很低。因此,工作了一阵子,一定会出去散散步,无论事务多么繁忙。
我会每隔1-2个小时下楼散散步,大概15分钟再回来;一边晒太阳,一边步行,一边整理思维,让大脑有得以喘息的机会。
有些人会以为我在怠工,但其实,散完步回来,状态会涨回到高峰,接下来的1-2个小时里,产出和效率都会非常高。
2. 适当补充糖分。 更好的选择是一些富含纤维素的新鲜水果。
血清素的低谷往往是傍晚。一方面,工作了一天,大脑的运转已经接近极限;另一方面,阳光强度降低,合成血清素的能力受阻。可以说,傍晚的状态,基本决定了整个晚上的状态。
所以,这时适当补充一点糖分既能激活多巴胺的奖赏回路,又能为血清素提供原料,促进血清素的合成。
简单来说:早餐和午餐少吃碳水化合物,避免胰岛素升高导致「昏昏欲睡」,可以适当摄入蛋白质;下午茶和晚餐(六点左右),则可以多吃一点碳水,既补充能量,又能维持良好的状态。
3. 接收新鲜刺激,产生一种兴奋。 —— 这就是乙酰胆碱在发挥作用。
比如:散步时,走一条没去过的路;跟陌生人聊天,找不同的话题;读自己不曾涉猎过的书; 看一部不曾接触过的节目、纪录片;用不同的方式试着完成同样的任务;
我有个习惯,会买许多不同领域、种类的书,时不时随意翻开一本,看上几页,或者搭配着一个主题,同时看好几本书,不时翻看、跳读 —— 并不是为了真的学会和记住什么,而是为了打开思维,让大脑转起来。
4. 设置游戏化挑战。
如何刺激多巴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设置一些微小的目标,再一步步去达成它。
重点在于什么呢?不要等着别人给你布置任务,你要自己有一种「闯关」的心态,把身边的工作、学习,用游戏的视角来看待,不断给自己设置挑战,采取行动,攻克目标,用这些细小的挑战和任务,堆积起一整天的成果。
设置任务的时间,以15分钟和45分钟为宜。前者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极限,后者是持续专注和聚焦的极限。
每15分钟一个小任务,每45分钟一个大任务,再休息几分钟,转换心情。临下班前,不妨再做一份工作日志,记录自己一整天的任务和成果。
慢慢来,你会发现,工作变成了一件有趣的挑战,再也不会轻易感到劳累和疲倦。
5.积极拖延。
如何刺激去甲肾上腺素呢?有一个方法,是给自己适度的压力。不妨把一些工作尽可能压缩,克服「帕金森效应」。
简而言之,也就是积极拖延:事先安排好一段较短的时间,去完成任务。在此之前,把精力放在别的事情上;时间到了,立刻动手,再不拖拉。
我自己写不出文章的时候,怎么做呢?就是先读书,思考,找灵感,但不动笔。等到快截稿的时候,留出三四个小时,再开始写。
有了时间限制的紧迫感,往往,这个时候会文思泉涌,之前做过的积累全部在脑子中闪现出来,思维从未有过的清晰。
更有趣的结果是:在这种情形下完成任务后,不但不会觉得疲倦,相反,会大量刺激多巴胺的产生,让你觉得神清气爽,甚至,可以恢复到完成任务之前的状态。
我有些时候,下午写完文章之后,状态非常好,晚上还可以写上两千字,甚至把下一篇文章的梗概写完,也是得益于这种做法。
但必须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只适用于短期、高度集中的工作。如果时间过长,高强度的压力会对精神造成损害,那就得不偿失了。
星星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