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小猪佩奇整理房间,这几个错误千万避免
动画片《小猪佩奇》带给家长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它轻松易懂,寓教于乐,对孩子们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但有些内容还需要家长们谨慎对待,避免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第45集《整理房间》中佩奇和弟弟在房间里玩玩具,把房间搞得一团乱。孩子们发出的吵闹声吸引来了爸爸妈妈。
一进门,爸爸就被地上散乱的玩具绊倒了。
看到凌乱的房间和可能对孩子们产生的安全隐患,妈妈要求孩子们立刻把房间整理干净。
爸爸提议全家分组比赛整理。
于是孩子们边游戏边整理,地上的玩具、书籍很快被收拾干净了。
佩奇和弟弟又可以愉快地玩恐龙玩具了。却一下子又把玩具翻得到处都是。
但好心态的爸爸并没有发脾气,而是说“至少我们保持了一小会儿整洁嘛。“全家都开心地笑了。
故事中的确给了家长们很好的教育方法。
用比赛的方式,增加孩子的积极性,也让看似无聊的家务有了趣味性。
鼓励孩子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哪怕一点点,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然而动画片中的这几个错误家长千万注意。
1、家长带着孩子打破专注
佩奇的爸爸在整理过程中看到地上的一本书,就带着弟弟坐下来开心地读起来。直到佩奇嘲笑他们就要输掉比赛了,爸爸才想起整理这件事。
大人带领孩子打破专注做事的节奏,就会让孩子慢慢丧失掉成长中非常宝贵的专注能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大人没有帮助孩子建立方向感
整个过程爸爸妈妈零参与,全部由佩奇和弟弟自己主导。他们一会儿整理玩具,一会儿整理书架,最后把玩具一股脑儿扔进玩具筐。再找一只小恐龙的时候,只能再次把玩具一股脑倒在地上。
家长只关注了房间的整齐,没有给到孩子们如何整理的方法,孩子整理前后没有实质变化,会让孩子对整理本身产生混乱的概念。
3、家长给孩子选了最难的一题
玩具的整理对于大人都属于高难度的事情。因为玩具类型繁多,大小体积不一,玩耍频率不一,阶段性玩具非常多,淘汰率高。
让孩子上来就从玩具开始接触整理,不但让他们越整理越凌乱,越找不到,还可能因此让孩子讨厌整理、讨厌思考这件事!
只要选对物品,小宝宝也能轻松学会整理思维
几岁开始可以培养孩子的整理意识和思维呢?答案是越早越好。
蒙特利梭提出,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甚至更早,就出现了“秩序敏感期”,这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一种天然能力,他们可以通过物体与环境的关系,来认识这个世界。
秩序敏感期中,孩子会对有秩序的环境产生天然的快乐,如果打破了让他快乐的秩序感,孩子就会出现负面情绪。
孩子对秩序的感知能力甚至是惊人的。
比如家里来了五六位客人,孩子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桌上每一步手机的主人,出门时可以轻松帮每个客人找到他们的鞋子;家里的遥控器如果被大人随意放到哪里,孩子一定会拿回来放到茶几的原位上。
所以,只要孩子可以抓取东西了,就可以带领他们接触一切和整理有关的事情,帮助他们自己掌控秩序感带来的快乐。
进门脱衣服后,可以抱着宝宝,把衣服挂在门口指定的衣架上。衣服柔软没有危险,容易折叠。单把一件衣服带着孩子叠起来,再拆开,就会让他们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同时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最容易让孩产生成就感。
当孩子可以自己找到想穿的衣服了,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培养孩子自己搭配的创造力。
从整理书包开始,让孩子轻松学习,快乐玩耍
上学的孩子们有了每天要用的小书包,就可以教孩子们整理自己的书本和文具了。
准备几个透明的袋子,用标签标注科目,无论是课本还是作业本,都按照科目放进指定的袋子里,拿取方便,永远不会乱。
笔袋和记录作业的小本子放在书包固定的外侧口袋里,不会在书本的袋子里混乱。
胸牌、纸巾、头绳等小物件,统一装在一个软软的袋子里,这样所有东西都各司其位,孩子到学校再不会找不到东西了。
书包是伴随孩子每天最常用的物品,这是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小天地,如果大人包办,而且不是按照孩子自己的习惯和规律整理,就会让孩子每天陷在“找不到、焦虑和发脾气”的循环中。
彻底放手,教会孩子如何掌控自己的习惯和节奏,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最直接的一件事。
学佩奇整理玩具,到底该怎么整
如果在孩子秩序敏感期的时候,能正确引导他们的秩序感,那么当他从玩玩具的专注中走出来的时候,自然就会主动还原成让他舒适的、有秩序的环境。
大人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准备好工具,分类的收纳筐或收纳桶。前期引导孩子按照大的类别送进指定的筐里就好,切忌不要分类过细。再加上整理衣服和书包的练习,孩子自然慢慢会对玩具进行分类,创造出他们自己的整理规则。
写在最后
《小欢喜》中方一凡去艺考的前一天,童文洁把他的书包整理好,再把里面的东西一一展示给他。她不安地问方一凡还有什么没带全,方一凡显然想都没想,问了旁边的磊儿一句,就草草了事。
如果童文洁在凡凡小时候就能放手,让他学会自己整理自己的东西,艺考前一天,童文洁就可以做一个给孩子更多鼓励的妈妈,而不是一个焦虑到六神无主的妈妈!
愿,父母们都能做带孩子整理,给他们鼓励的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