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而愤
两年多没看过小说了,就是怕现实太残酷而作者太冷血——作家里伟大的冷血者太多了!而我又不能钻进去为不幸的人鸣不平,最后只能对着白纸黑字捶胸顿足、呜呼哀哉!所以我宁愿去啃罗里吧嗦、咬文嚼字的历史书、哲学书,也不愿碰所谓的经典、现实主义小说。
可能确实是年纪大了,我心理上越来越受不了里面的各种悲惨遭遇,不管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我都不忍看他们被捉弄的命运。以前看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司汤达、卢梭等等作家的小说或传记,几乎都是情节曲折而结局悲凉。但是我总是心心念念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哪管什么悲剧不悲剧,何况不悲剧还能写伟大的小说吗!
虽然很久不看,但是对小说我依旧深埋着情节。于我而言,哲学探求本体,但哲学本身并不是本体,哲学和生命之间天生有着隔阂,而小说和诗则是生命的化身。浪漫的、纯情的我会不由自主地怀疑,但是现实的、批判的又让我常常不忍读下去。我就像高加林一样,倒霉纯属活该!。
回到这本小说,这两天花时间看完《人生》,我肺都要气炸了!造孽!造孽!造孽!而作者的态度又让我莫名其妙,所以必须为里面的人说几句,不然我能憋出内伤。其实上半部我就隐隐觉得不妙,结局肯定要完蛋。但是我没想到这个悲剧并不是什么命运的捉弄,而是男猪脚高加林用自己的野心、贪婪、无知、偏见毁了所有人,侮辱了所有平凡而善良的灵魂,他有什么脸面质问时代,有什么资格被人拯救!
我尤其要质疑路遥的那句“高加林的悲剧包含诸方面的复杂因素——关于这一切,就让明断的公众去评说吧!”我太讨厌这个调调了!作者写下了一个悲剧,然后用一种悲天悯人、貌似客观、尊重读者的笔触,把一切都扔给读者,而自己成了一个老好人。最后还派出了一个大隐隐于市般的长者出来安慰、启发男主角。主角光环可真耀眼。尤其想到高加林把巧珍当工具利用,故意激怒巧珍的父亲。虽然这确实是巧珍的父亲应得的教训,我讨厌巧珍的父亲无知、偏见、蛮横,但是这远远比不上我对高加林行为的厌恶。他的行为让巧珍在农村留下了把柄,而他最后拍拍屁股走人,更不要谈行为当时的动机只是泄一己之愤。如果不是自己的名声因此遭到非议,巧珍不会如此快的嫁给一个一直被自己拒绝的人。而高加林跟黄亚萍高雅的、知识分子的、浪漫的高谈阔论在我看来更是无聊透顶,一股子秀才的酸气和偷情贼一样的恶心。
路遥的文笔风格太像托尔斯泰了,我不知道他有没有研究过托尔斯泰,但是我认为他很明显受托尔斯泰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小说被一种浓厚的精神或者宗教气质笼罩着,还会有一些西方的吟诗口气。这个特点在后来的《平凡的世界》中同样表现得很明显。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到现在我还记得那种感觉:宏大、浪漫、高雅,当然,还有最后的悲惨结局。因为这本书我开始喜欢托尔斯泰,后来又找了《复活》看,但是没想到把我对托尔斯泰的好感给覆灭了。为什么?因为托尔斯泰的宗教感似乎越来越浓厚,他的絮絮叨叨的忏悔、说教和感慨让我觉得不可理喻,所以看了不到三分之一我就看不下去了。据说鲁迅在日本时候也研究过托尔斯泰,似乎也受过影响,但是很明显鲁迅的文风不说与托尔斯泰截然相反,起码是很不相同的,大概是绍兴师爷的基因起了更大的作用,也可能鲁迅把那份宗教情绪埋在了内心深处。不管怎么样,庆幸他不是宗教派人士,否则我不忿的心又少了一个慰藉。
这部小说还让我想到了巴尔扎克的《幻灭》——一部让我熬夜失眠的书。两部小说都是农村的青年才俊离开家乡到都市追求梦想,最后梦想破灭的情节。但是有一个不同,即《幻灭》的男主人公并没有坑害任何人,是真正的无牵无挂、只有梦想。所以我忍受得了《幻灭》,却忍受不了《人生》。
写到这里,我心情好多了。我厌倦了,也尽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