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后半场,唯有身体是自己的

2024-04-03  本文已影响0人  村花小芳

看到一个新闻,德国慕尼黑大学等机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

人的认知能力35岁就开始走下坡路了;35岁左右达到巅峰,到45 岁前,将是一个下降的缓冲阶段,衰退速度较慢;45岁后则会快速衰退。

人到中年,才发现身体健康是多么重要。

回老家时,碰到两位年长的大哥,年龄在50多岁了。他们的话题已经从年轻时聊工作,开始聊身体了。我在一旁听他们聊吃什么药管用,怎么养生。心脏不好,胃不好怎么保养的问题。

聊着聊着两个人不禁感慨,年轻时没觉得自己身体怎样。人到中年才发现,有个健康的身体才是福。

身体健康,就不用吃那些个药丸,不用忌口,想吃什么就吃点什么,年老了血糖高,血压高了,啥都吃不了。

著名健康教育专家、北京安贞医院洪昭光教授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文表示,有种说法就是叫“三十努力、四十注意、五十成功、六十轻松”。

四十岁,已经到中年了,你就要好好注意健康了。努力工作加注意健康。

洪昭光教授也曾在公开讲座中指出,30~60岁这一段最可怕,因为一生的幸福和悲剧就看30到60岁。

20岁养成好习惯,40岁指标都正常,60岁以前没有病,80岁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一百岁,快快乐乐一辈子。

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不上医院去排队。

如果60岁以前一身是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慢性病集一身,退休时,身体已经“糟”了,

那么以后是身体痛苦,精神折磨,七老八十,身心煎熬,人财两空。

健康需要自我管理,人生无非就是吃、喝、睡、拉,管好这些,想要长寿就不难。

洪昭光教授在一本书《活到百岁八件事》中分享了详细的健康提示,牢记!

1、坚持八分饱

早在公元前400年,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说过:“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

古代老中医有一句话:“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美国白宫保健医生来中国讲学时,送了一句话给听众:“吃饭七八分饱,走路爬楼慢跑。”

说得都是同一个道理:吃饭别吃太饱,七八分饱就足矣!

2、不吃皱眉饭

一直有“宁吃开胃粥,不吃皱眉饭”的民谚。

其情绪和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有着紧密地联系,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体的消化功能。

所以,中医强调吃饭的时候要心情愉悦,这样才能保证规律的饮食和营养的摄入。

3、三餐要吃对

洪昭光教授提示,按照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来搭配,那就是健康膳食了。

“一”:每天喝一袋牛奶;

“二”:250克~350克碳水化合物,相当于主食6~8两;

“三”:三份高蛋白,一份就是一两瘦肉或者一个鸡蛋,或者二两豆腐,或者二两鱼虾,或者二两鸡肉或鸭肉,或者半两黄豆;

“四”:四句话,即“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五”:每天500克蔬菜和水果。

“红黄绿白黑”即:

“红”:一天一到两个西红柿;

描写

“黄”:红、黄色的蔬菜,如胡萝卜、红薯、老玉米、南瓜、红辣椒;

“绿”:绿茶和深绿色蔬菜;

“白”:燕麦粉、燕麦片;

“黑”:黑木耳。

4、睡好子午觉

中医所提倡的人必须睡子午觉,子是夜晚11点到次日凌晨1点,午是白天中午11点到13点,老年人如果能每天中午小睡一会儿,对养生是有一定益处的。

5、运动坚持“三五七”

散步就是最好的运动方式。为了让这种简单的运动方式发挥最好的作用,洪昭光教授在散步时一直坚持做到“三、五、七原则”。

“三”是指每天最好散步约3公里,时间应在30分钟以上。

“五”是指每周应散步5次左右。

“七”是指散步的强度应以“运动后的心率+年龄=约170”为宜。

例如,一个50岁的人在散步后,其心率若达到120次/分钟,则其散步的强度为50+120=170。

以上多注意,好好养生,身体健康最重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