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是怎么发生的
这些年做过很多事,却都是糊里糊涂的,像个机器似的,只是做事,没有考虑去总结一下经验。
听李源老师的课,在某些问题上忽然开窍了,在思维上得到了升华。
听《易经》课和看老师的书《逆袭》都提到,“东西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才会有奇迹发生”。
他举了《哈利·波特》之所以火遍世界,就是因为作者把自己的专业放进普通小说里。把传统和现实生活用魔性的来写。用成人的思维去写儿童故事,用写喜剧的手法去写一个悲剧故事。还有用写名著的方式去写普通的畅销小说等等,这么多东西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就产生了奇迹,从而造就了《哈利·波特》的成功。
虽然我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从记事就在求生存,但听这些结合从个人经历看,似乎有道理的。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比较封闭。等到了城市,自卑胆小,不知自己能做什么,只是在亲戚的带领下硬着头皮去做销售。
没办法,要养活自己,努力了好几年,逼着自己,直到现在和顾客才能沟通顺畅。但到有时还是会卡壳,遇到一群顾客围过来还是应付不了。
我是个内向安静的人,反应慢,说白了就是比较笨,还认死理,认准的事比较执着,和我熟悉的人觉得我很怪,要不就是想要指导指导我,经常忽视我,搞得我自己也怀疑自己,是个另类。
文化水平不高,却非常喜欢看书,我生活的圈子里都是不爱看书的人。我看到了书和我的想法没办法输出。
慢慢地我发现我可以把我的想法和顾客互动,书看的多了,很多话题都能搭的上,这是我和其他销售的区别,也增加了我的自信心,这就是把知识放进服务里了吧。
曾经在中关村给老板卖饰品,顾客大都是知识分子,我和她们聊工作,聊生活,聊孩子……好像没出现过任何问题。
记得一位北大毕业的大姐,上店里挑耳环,基本挑着挑着就谈到她的孩子来,说孩子是如何如何的聪明,又有那些缺点让她操心。那时我也有个小孩,感同身受,我们很聊得来,因此她需要饰品时第一就会考虑到我所在的店里买。
还有一个搞科研的,据说是搞隔热材料的,专业问题我一窍不通呀,但和她也是好朋友,她一出差回来店里,我就会笑着问:“这回是去造飞机还是造火箭?”要不就是造汽车呗,我知道人家找我玩,也不是和我谈专业,只是释放压力,有的没的说着开心就好。我就是这样和她聊天,陪她吃饭有时还陪她逛街。
还遇到过一位白领,每次谈起妈妈就哭的伤心,我差不多成了她的心理安抚师了。每周都要去我店里两三次,又很喜欢用买饰品来奖赏自己,我们成了好朋友。
还有个知名大学美女老师,家中是独生女,有一帮崇拜她的学生,她除了教课就是逛街,生活无压力,让我好羡慕。
后来她升到院长助理,尽管不是她想要的,以后工作时间多起来,不自由了,但她还是请我吃饭庆祝一下。
她是美女教授,却有着邻家女孩的玻璃心,当助理要挡事,受委屈。深夜搞定客户,大功告成却因为车坐不下而把她扔在马路上,满满的委屈愤怒。
说起这些已没有了帮我小孩做奥数题的轻松,有的是无奈,甚至会不知不觉中流下泪来。
在我的店里,没有她们的熟人,她们放松,情绪得到缓解。我想这就是她们愿意到我店里买东西的缘故吧。
后来因为孩子的学籍问题,我回到家乡的城市,自己开店还是维持我熟悉的经营模式。我表妹给我帮忙,她笑我,说我哪是在卖东西,完全在给顾客情绪疏导呀。
印象很深的一次,一位顾客和亲妈吵架,竟然半夜里哭着说想要见我,我只好起床,陪她在咖啡店坐到早晨。
一位科大毕业生的母亲,很有成就感的样子,每次买完东西都会和我聊聊天,她开朗活泼,在她面前什么都不是事。
突然有一天,说起她的儿媳妇来,气的不行,原来是说她家那么优秀的儿子却被儿媳呼来喝去的,她受不了。我好言劝了半天,帮她分析一下原因,她比我聪明多了的人,当然知道我的好意。
说我给她有一种亲切感,每次见我时,就想把心里话和我说。总之,给我的感觉,她们不是非要买我的东西的,而是要和我说说话才来买我的东西的。
不管怎样,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也是很好的体验,尽管我内向,因为有了她们才有了我的饭碗,我还是很愿意做销售的。
我的经历应了李老师的话,把心里疏导放在销售这个地方了。所以尽管我不会销售,尽管这些年实体店生意难做,我还是能维持,还能养活自己,这就是我的感受。
我是没有什么谋生能力的人,却在我身上同样出现奇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