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

2023-12-23  本文已影响0人  熙珺老师_人才发展官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犯错会采取惩罚的措施,其实惩罚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  

    1、转移注意力

       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

        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

        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

       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

  正例(家长):“齐齐,别跑!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正例(家长):“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讲两个故事听,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正例(家长):“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采取行动

       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

  案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长):“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饭了!”

  正例(家长):“宝贝,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适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