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寡妇说情,杜甫写下“最烂”的一首诗,开头14字让人泪流满面

2022-07-03  本文已影响0人  刘是我的姓

或许是经历过大唐的盛极而衰,杜甫的诗歌中就有了一种深沉的意味。

所以后世人说起杜甫,能想到的形容词大约总是“苦情”。

他登高望远,却写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秋风呼啸,吹走茅屋顶上的茅草,他又能写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就是这样的诗句,杜甫写出了自己的惨凄境况,但又没有沉溺于苦难,反而有了一种超脱。

就是这样的杜甫,让人赞叹。

在唐诗中,为了给寡妇说情,杜甫曾写下自己平生“最烂”的一首诗。

这首诗,被后世的评论家们多番嘲讽。

但诗歌开头的14个字,却让人泪流满面。

因为在其中,我们能感受到杜甫那种明亮而不刺眼,温暖而不灼人的光亮。

这是怎样的一首诗呢?

一、杜甫平生“最烂”的一首诗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这是杜甫漂泊到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此时,已是杜甫生命的垂暮时刻,距离他去世还有3年。

而比他大11岁的“诗仙”李白,早已去世5年。

彼时,杜甫居住的草堂前,有一棵大枣树。

每一年,枣子成熟的时候,西邻的寡妇常常拖着竹竿来打枣。

对此,杜甫从来不会出面阻拦。

后来,杜甫搬到了另外的地方,草堂就留给了自己的一位吴姓亲戚。

不久之后,寡妇找上门来,涕泪哀泣。

原来,杜甫走后,他的亲戚搬来草堂,立刻就在草堂周边围上一圈篱笆。

寡妇没法再去打枣,于是就来找杜甫诉苦。

杜甫听说之后,就为寡妇说情,写下了一首《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首诗被记在杜甫的诗集中,但后世的评论者,对此诗很不看好,大家甚至认为——

这是杜甫“最烂”的一首诗。

《汇编唐诗十集》中说:“通涉议论,是律中最下乘。”

杜甫的律诗堪称一绝,但是这首诗,的确不咋地。

《读杜心解》中说:“若只观字句,如嚼蜡耳。”

这话说的,简直太过毒舌。

到了明代,诗人王慎中开口就说:“不成诗。”

还有清代文人邵长衡,直接点评说:“此诗说有佳者,吾所不解。”

总之大家的意思,大概就是:这诗写得太掉价,简直就不应该是杜甫写的。

抛开这些文艺评论,我们来读这首诗,却总会被一种温柔的力量的打动。

尤其是开篇那14个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让人落泪。

不止是因为它写到了西邻寡妇的艰辛生活,更是因为,在当时杜甫自己的境况。

二、从“富家子”到落魄晚年

没有在深夜里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杜甫的晚年非常落魄,或许因为这个印象,我们就总认为,杜甫的一生都是惨凄不乐的。

其实真不是。

年轻时的杜甫,可是妥妥的“富家子”。

杜甫祖籍襄阳,他的曾祖父杜依艺官任巩县令,于是杜家这一支就搬到了巩县。

杜甫的爷爷是唐初大诗人杜审言,被武则天重视。

他为人极为孤傲,但律诗写得极好,如今在《全唐诗》中,还保留着他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甫的母亲崔氏是当时的世家大族,所以后来在杜甫四处游历时,经常能遇到各种姑舅叔父,姨表兄弟。

彼时,杜甫的家庭环境非常好,他又天资聪颖,七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青春期的杜甫非常调皮,还经常爬到树上摘枣子。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再后来,杜甫19岁时,开始四处游历。

遗憾的是,杜甫年轻时的诗很多都散佚了,至今能看到的他年轻时的诗,最有名的是《望岳》,结尾两句至今读来仍是豪情万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年轻时的杜甫曾漫游吴越、齐赵等地,在游历期间,他曾到洛阳参加过科举考试,无奈落榜。

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出,杜甫年轻时的家境不错,毕竟可以四处游历,不愁钱财。

在天宝三载,杜甫遇到了被“赐金放还”的李白。

杜甫对李白极为推崇。

第二年,两人还结伴游历燕赵古地,李白带他求仙访道。

那一段时间,应该是杜甫生命里最为轻松适意的时刻。

但是,年轻时的生活有多恣意,杜甫晚年的生活就有多落魄。

安史之乱,不仅是大唐盛极而衰的转折,也是杜甫生命里的一道鸿沟。

从此带来的苦难让杜甫艰辛备尝,但也让他的笔触变得更加沉稳。

于是,杜甫就写了后来被称为“三吏三别”的诗篇。

这些诗篇,让杜甫成了后人口中的“诗圣”。

但这个称呼的背后,其实遍布艰辛。

杜甫曾写诗说: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落魄的杜甫,甚至在回到家里的时候,走到门口就听到哭声,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饿死了。

此后的杜甫,辗转相寄,四处漂泊。

他在诗里说: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古人音信断绝,他就没有了供给,家里的孩子饿到面色凄凉。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杜甫的笔下,还是对世人充满同情。

三、杜甫的温柔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写到明教——以“光明”为号,在圣火令中,就有这样的歌谣:

焚我残躯,熊熊烈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这句话更像是杜甫的写照。

我们知道杜甫写下了很多疾苦,但是他在写下这些诗的时候,并没有用一种孤高怜悯的眼光来看待,也没有让自己居于高处,俯瞰这世间凉暖。

相反,杜甫是身处其中,甚至,他比那些凄苦者还要凄苦。

西邻的寡妇因为没法打枣来找杜甫,杜甫为了她,毫不犹豫就给亲戚写诗说明情况。

但在当时,杜甫的生活何尝平顺呢?他自己,或许都是深陷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但即使如此,他的笔下,还是充满了人世间的温情,和一种细腻的温柔。

有人说:

一种被关注的苦难就不再是最彻底的苦难,一种被描写的苦难就不再是无望的泥潭。

但这其实并不足以概括杜甫的特质。

杜甫的秉性,更像是“甘霖”——

大地干裂,甘霖落下,他给予人性以滋养,但却如此温柔。

或许,这就是杜甫的底色。

我更愿意相信,杜甫是看透了世态炎凉,但心中,依旧保有自己的柔情。

而这,才是诗歌中最重要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