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是向死而生
生命就像一个断开的圆,一端是生,另一端是死。
人们,用嘹亮的啼哭昭示生的痛苦,用无奈的呻吟表示死的痛苦,但如果无生无死便没有那段美丽的过程。
换句话说,没有生与死的痛苦,便没有人生的欢愉,痛苦是两个点,而欢愉却是一条线,所以生而为人仍然是幸运的。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最后都不可避免的走向生命的尽头,有的人走的快,有的人走的慢,而走的快的人看透了生死,反而活出了精彩的人生,而走的慢的人总是想着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一拖再拖,直到最后仍然没有完成,碌碌无为的度过了自己平庸的一生,这不能不说是生命的一种悲哀。
其实人来到世上是偶然的,走向死亡却是必然的。正像海德格尔所说,人是向死而生的。
死和生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生,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只有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才能勇敢的面对死亡,积极的生活。
死亡不是人生的掠夺者,而更像是给予者。
他能让我们更强烈的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如果你感觉生命无意义或者无聊。我能给你的最好建议,莫过于你立即与死亡建立起特别的关系。
像所有伟大的爱一样,死亡充满了神秘,能够激发人的激情,在你与神秘的死亡进行斗争时,你将发现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很久以前人们对死亡大加批评,人们说死神是盲目的,不公正的,不合时宜的,他会把可爱的孩子带走,却把满嘴污碎的家伙留在这个世界上,他把正处于花季充满幻想的少年带走,去把风烛残年的老家伙留在这个世界上。
死神在听过这些愚蠢而又激烈的词语之后,展开了他巨大的翅膀,离开了这个地球。
地球上的人们大声欢呼,人们终于可以永无休止的活下去,不在整日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了,地球似乎也变得面目一新,充满生气了,因为死亡这个古老咒语已经不再影响人类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沧海桑田的变化,那些疾病缠身的人躺在床上痛苦的呻吟,看不到一点解脱的希望,对于那些年老的人来说,他们甚至已经无法支撑自己的体重了,这个地球变得拥挤不堪,一代代的人都生活在上面。
最后由于地球上已经没有死亡人的生命,变成了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人们再无法忍受,终于又聚集在一起,祈求上帝把死亡之神送回地球。
上帝答应了人类的要求,终于把死神派了回来,看到人类的场景之后,死神终于又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这不仅仅是一个预言,它体现着一种哲理,如果没有死亡,任何人都不会有健全的道德生命,如果死亡在生命的尽头自然而然的来临,他对于人们来说就是一种恩赐。
死亡不是人类的敌人,而是人类的朋友和伙伴,惠特曼笔下的死亡是轻柔的,当死亡来临之际就好像睡着了一样,但有一种思想比惠特曼看得更远,这种思想几乎将死亡看透,看到了死亡另一头的光明,这种思想认为死亡就好像漂浮在人类峡谷之上的一片云彩。
人只有在生命垂危的那一刻才感叹人生苦短,好像很多事情还来不及去完成,就已经要香消玉损了。
如果我们能时常想起死亡,一定会感到生命和时间的弥足珍贵,就会争分夺秒的好好生活不过,即使生命已经没有太多时间,我们也要也不能这么放弃,只要还活着就有时间去享受生命的甜美,正所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人之生必然相伴于死,我们每个人从出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便步入了走向死亡的过程,这是一个铁律,无法去左右,倒不如顺其自然的好,我们在活着的彼此刻就应该时时体验生、沉思生,由对死的叩问,而让自我的生命获得更为长足的发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价值。
既然死亡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有着积极的意义,那么我们就可以去接受它,正如尼采所说:“参透为何,定能接受。”
其实死亡并非是一件坏事,海德格尔认为生活本身是具有某种额外的肯定力量的,即使生活中的不幸不足以被其包含的好事所概括,生活仍然是值得过的,死亡是谁也代替不了的,是和别人毫无关联的,可以说死亡是世界上最私有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只能自己去承担自己的死谁也帮不上忙。
人生不过是向死而生,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最后都不可避免的走向生命的尽头,倘若能时常想起死亡,想到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死去,而自己能健康的活着,一定会感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可爱,再难处理的事也会变得轻松,人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扩大操作起来,人只有面对死亡,想到死亡才能真正冷静,理智起来才能不断的超越自我。